首页> 中文学位 >寂静地书写与发声——新世纪少数民族电影的身份表述与认同
【6h】

寂静地书写与发声——新世纪少数民族电影的身份表述与认同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1 绪 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路径

2 历史与书写:民族身份的流变

2.1 十七年:革命与劳动中的身份建构

2.2 新时期:“异域”空间中的民族镜像

2.3 90年代:市场的兴起与国家的“退出”

3 “差异政治”与民族身份认同

3.1 身份认同:日渐分裂的主体

3.2 认同的“缺失”:社会主义时代的身份“危机”

3.3 错位与误读:对身份认同“缺失”的反思

4 国家话语与民族认同

4.1 告别革命:国家话语的延续与“变异”

4.2 大国复兴:现代化中的身份建构

4.3 张力与裂痕: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之间

5 商业话语与民族认同

5.1 观光客中的民族景观

5.2“原生态”的生产与消费

5.3“差异性”的可能及限度

6 “母语电影”与民族认同

6.1“母语电影”的产生与命名

6.2 祛魅与颠倒:纪实影像与“母语”对白

6.3 困境与焦虑:“母语电影”的文化内涵

7 结语:多重身份的有机融合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电影年表:

B.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展开▼

摘要

本文以新世纪以后的少数民族电影为主要研究对象,从身份认同这一角度切入,聚焦于这些电影里所表征出的少数民族群体的文化、政治身份问题,以此探讨在这个多元的时代,如何有效地建构民族同胞的身份认同。为更好的理清新世纪以来少数民族电影中身份认同的面貌和来龙去脉,本文的论述主要在历时性的参照和共时性的对比两个方向上展开。即在对少数民族类型电影的发展、历史分期、相关概念、元问题作必要的回顾和梳理后,重点将其置于新世纪的文化、政治、经济场域中,形成以国家话语、商业话语、“母语话语”为主要维度的讨论空间,以此得出新世纪这三种主要类型的少数民族电影中身份认同的不同面向和存在的问题。
  本研究回顾了新世纪之前的少数民族电影,将其分为“十七年”、新时期、90年代三个历史时期来讨论。从“革命”到现代化,再到商业化的初步尝试,这三个时期身份的流变预示了新世纪少数民族身份脱离同一性的整体建构而不断分化的过程。对这一时期文化身份的继承和改写是新世纪少数民族电影展开叙事的基本逻辑,所以这段背景性的交代是展开后续论述的重要前提。在何为身份认同的基础上,分析了90年代后中国整体知识、文化、政治转型后,少数民族电影中身份认同危机逐渐凸显的原因,同时以将问题历史化的方式反思了理论界存在的对早期少数民族电影的质疑。这一承前启后的章节是对新世纪之前少数民族身份问题的清理和总结,为下文继续讨论新世纪少数民族电影中的身份认同找准了方向,奠定了价值立场。探讨了新世纪以后的少数民族电影,第四章是国家话语下少数民族电影中的身份认同,笔者认为这一类型的少数民族电影在功能上延续着主流意识形态表述的同时,其内在的精神内涵已发生改变,并且在国家主导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之间已存在着一种紧张关系,是一种有裂痕的身份建构。在商业话语的场域里来展开对一系列商业化类型少数民族电影的论述,指出在当今中国社会日益资本化、全球化的文化现实里,少数民族身份在跨地区、跨文化的对话中,以易于辨识的“原生态”差异性作为主要的身份符号被生产出来进入市场,而这种生产不断固化着对少数民族片面化、风情化的想象,其结果就是更加难以获得有效的身份认同。从“母语电影”的概念出发,首先界定了什么是“母语电影”和它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紧接着分析了这种具有新的影像风格、视听语言的少数民族电影在建构身份认同上的特征,及其所表征出的文化、政治意味。最后阐释了“母语电影”的文化内涵,在肯定了它在开创民族电影新的可能性的意义的同时,也指出了这种类型的电影需要避免走入我族中心主义的误区。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