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公共卫生风险沟通中的新闻框架建构——以山东疫苗事件为例
【6h】

公共卫生风险沟通中的新闻框架建构——以山东疫苗事件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1 绪 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问题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

2 相关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文献综述

3 研究设计

3.1 总体界定与样本选取

3.2 类目建构及编码

3.3 编码员信度检验

4“山东疫苗”事件的内容分析

4.1媒体报道的基本类目——疫苗问题的话语分配

4.2 媒体报道的框架类目——疫苗问题的框架建构

4.3 媒体报道的框架类型

4.4 相关性分析

5 讨论与反思

5.1 公共卫生风险事件的新闻呈现方式:不均衡的话语分配

5.2 公共卫生风险事件的新闻框架运用策略:止于客观记录

5.3 公共卫生风险沟通中的媒体角色:风险的“社会放大站”

5.4 公共卫生风险沟通中的媒体角色缺位:身份困境与重建

6 结 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内容分析编码表

B.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展开▼

摘要

与一般的风险事件不同,公共卫生风险事件与社会公众的生命安全密切相关,具有不可预测性、成因多样性、高度关注性以及高风险性等特点,一旦发生即在社会范围内引发极大关注。媒体作为社会公器,在社会问题中承担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包括平衡社会价值,引发社会思考等,对于公众而言,由于社会生活中缺乏获取直接风险经验的渠道,其对风险信息的获取多通过媒体,媒体搭建起风险沟通过程中各方相互认知的桥梁,该渠道的通畅程度直接关乎风险的化解与否。
  2016年山东问题疫苗事件是一起影响范围极为广泛且持续力久的公共卫生风险事件,该事件的发生过程中,媒体的广泛报道一方面为公众提供了相关的风险信息,交代了事件的发展进程及解决途径,但另一方面也引发了全社会范围内对疫苗问题的恐慌等负面情绪。基于此,本文通过对该起事件发生一段时间内的文字报道(包括图文报道)进行深入的内容分析,对媒体在该事件中所采取的新闻框架及其责任担当进行思考和研究,结合相关理论,关注媒体在疫苗问题中采用了哪些报道框架?当前的公共卫生风险沟通中,媒体角色存在哪些不足?通过研究发现,2016年山东疫苗事件的相关报道中,媒体采用新闻事实框架、公众健康框架、政府责任框架、道德标准框架、经济利益框架五种框架类型,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疫苗风险信息的提供者、官方部门的监督者以及疫苗风险舆论的引导者三种媒体角色。从整体上来看,媒体在报道中基本持客观冷静的态度,但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在报道深度上,网络媒体在山东问题疫苗事件的报道中表现更为突出,无论是报道数量还是报道的影响范围,相较于纸质媒体分量更足。以澎湃新闻、财新网为代表,其报道深度更强且多次掀起了该事件报道中的高潮,而纸质媒体以消息、通讯类报道为主,对事件背后的原因分析不够;在话语分配上,媒体的消息来源主要为媒体自身、监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两类,专家等疫苗问题的权威人士以及与疫苗问题密切相关的社会公众消息来源较少,呈现出不均衡的话语分配。作为“风险的社会放大站”,媒体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风险推动器”的作用,这其中既有媒体角色的缺位,也有由于公共卫生风险事件不可预测性、成因多样性、高度关注性以及高风险性等特点所带来的媒体的尴尬和无奈。总的来说,公共卫生风险沟通涉及多个方面,媒体报道也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多方面努力才能构建一个良好的公共卫生风险沟通环境。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