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三农”报道典型人物的媒介呈现——基于历届中国新闻奖相关作品的分析
【6h】

“三农”报道典型人物的媒介呈现——基于历届中国新闻奖相关作品的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1 绪 论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综述

1.3 创新之处

1.4 研究的内容

1.5 研究方法

2 理论梳理

2.1 框架理论

2.2 新闻框架

2.3 梵·迪克的话语分析框架

3 “三农”报道典型人物的选择

3.1“三农”报道典型人物的数量分布

3.2“三农”报道中典型人物的选择

3.3 人物职业身份与其它类目的交叉分析

3.4 本章总结

4 “三农”报道典型人物的形象分析

4.1 典型人物形象的整体呈现

4.2 村干部形象

4.3 农民形象

4.4 农民工形象

4.5 本章总结

5 结 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96篇典型人物报道

B. 报道个案

C.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展开▼

摘要

“三农”问题关系着我国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媒体对“三农”的全面关注对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随着国家政策对“三农”的日益重视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媒体对“三农”的关注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本文以1991-2016年间的中国新闻奖作品为分析文本,通过研究媒介对人物的选择和报道呈现出的人物形象特征及变化探讨“三农”报道中典型人物的媒介呈现。
  通过分析发现,媒体对“三农”典型人物在职业身份、性别、年龄、政治面貌、民族、教育背景方面的选择上呈现明显的倾向性,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具体表现为:典型人物的身份主要集中于村干部、农民、农民工和教师,媒体对村干部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关注度,受国家政策的影响,对农民工的关注度也逐步增加;“三农”报道中的典型人物多为中年和中老年,在新世纪增加了对青年群体的报道,随着大学生村官的加入,村干部的年龄结构由九十年代的中年和中老年逐步年轻化,整体教育层次也得到提高。“三农”报道中的典型人物多为男性,报道也逐步增加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人物的关注。
  在典型人物的形象上,总体呈现多元化的特征。随着时代的发展,典型人物的形象也发生了变化。在不同的政治环境下,村干部的形象由九十年代的脱贫致富带头人转向具备现代领导能力的先进人物和一心为民的群众路线的践行者。农民的形象主要表现在政治框架和文化框架,媒介形象由拥军爱国到现代化的农民。农民工的媒介形象依据政策的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主要形象为努力进取的劳动者和积极融入城市的新市民,同时在道德框架下被呈现出高素质的形象。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