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影响因素——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6h】

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影响因素——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1 绪 论

1.1 研究背景

1.2 选题意义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可能的创新和不足

2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2.1 全要素生产率内涵界定

2.2 全要素生产率测度方法的分类

2.3 全要素生产率测度方法的比较

2.4 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

2.5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定义

2.6 农业生产率相关理论

2.7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的文献综述

2.8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在农业增长中的角色分析

3 基于DEA-Malmquist指数法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考察

3.1 DEA-Malmquist指数法

3.2 指标选择及数据处理

3.3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

4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4.1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4.2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5 结论及政策建议

5.1 结论

5.2 政策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展开▼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在取得瞩目成果的同时,农业主要矛盾已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生产要素成本价格刚性增长、要素配置不合理、资源环境压力大、农民增收困难等问题越发突出,我国农业生产过去单纯依靠传统要素投入的粗放型生产方式难以维继,未来中国的农业发展将日益倚重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因此,分析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源泉及其内在机理,把握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演变趋势,研究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对于推动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中国农业持续稳定的增长,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首先在明确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概念的基础上,梳理总结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相关理论和现有研究成果。然后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法对1993—2014年对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数量水平和效率分解情况进行准确的测度,最后利用完全修正最小二乘法(FMOLS)分析了农村公路密度、农业灌溉投资、农业电力效率、农业贷款、农村居民收入结构、抗灾能力、财政支农、劳动要素投入这八个因素对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1993-2014年我国31个省份中除了贵州和西藏,其余29个省份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均存在明显改善迹象。东中西部三大板块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与全国整体水平的变动趋势是耦合的。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速地区差异明显,东部地区增速最快,其次是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空间最大。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分解结果表明,技术进步是引致各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核心因素,技术效率作用收效甚微。农业发展过程中,地区间增长动力机制存在着明显分化的趋势,地理空间的显著差异性是解释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重要依据。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素的实证结果表明:①1993-2014年,对各省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推动作用最显著的是农业灌溉投资,然后是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和农村居民工资性收人占比。②农业抗灾能力不足和农业劳动力的过量投入都会严重制约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改善。③财政支农力度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还有待提高。④考虑到不同地区农村公路对于农业生产服务效率的差异,农村公路密度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改善尚不具备有效的促进作用。⑤农业生产用电占比不足和农业生产用电效率不高阻碍了农村电力投资对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作用的发挥。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