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电子时代口语文化发展分析
【6h】

电子时代口语文化发展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1 绪 论

1.1 研究动机

1.2 研究综述概况

1.3 研究思路

2 认知视角下的口语文化和书面文化

2.1 口语文化的研究起点

2.2 书面文化的演变

2.2.1 拼音字母与理性意识

2.2.2 印刷术与认知效应

3 次生口语文化与原生口语文化的对比

3.1 两种口语文化的内在趋同性——古今贯通,一脉相承

3.1.1 临在性与模式化

3.1.2 聚合性与叙事性

3.1.3 开放的传播方式

3.2 次生口语文化与原生口语文化的区别

4 电子时代口语文化中的仪式套语

4.1 电子时代套语的符号化特征

4.2 电子时代套语的娱乐性特征

4.3 电子时代套语在解构中重构

4.3.1 良性互动与凝聚共识

4.3.2 符号重构与话语对抗

5 结 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展开▼

摘要

口语传播随着媒介发展经历了漫长而又复杂的演化。在传统电子媒介和网络新媒体盛行的当下,各类荧屏节目也都风起云涌。与古老的原生口语文化相比,电子时代孕育出的次生口语文化,不仅改变了大众传播中传者与受者间的关系,颠覆了传统的传播模式和内容生产模式,更是深深影响了人类变化中的思维方式。
  本文旨在媒介环境学和认知学理论的视野里,以传播学学者沃尔特·翁提出的“原生口语”与“次生口语”为基本概念,分析电子时代口语文化的表现。文章首先对口语文化产生的源头及当代发展的动因和特点进行探讨,借助对口语传播的追根溯源,挖掘出以《荷马史诗》为代表体现古代原生口语文化的案例,将翁所研究的原生口语文化与次生口语时代特点相对照,探索电子时代电视与网络口语文化和原生口语时代下的内在共性和表征差异。
  论文主要从认知角度出发,首先厘清“口语文化”概念的界定,然后以《荷马史诗》作为语言技术的原点,研究原生口语文化的起源与发展,进而引出媒介发展史中口述和读写与人类思维的关系。
  其次,从原生与次生口语文化入手,归纳出两个不同时期的口语文化分别在“二度口语”传播特征、口语表达形式、口语传播方式三方面所突显出的内在趋同性;并对其群体范围、技术手段和参与模式、心理认知趋向及社会意识形态方面加以甄别。
  最后,在后现代的口语传播语境研究背景下,文章结合案例分析梳理了电子时代下流行套语符号化、娱乐化以及在解构中重构的仪式套语特征。
  本文以口头传承研究史为参照体系,阐述电子时代口语文化的发展史。通过对比研究原生口语和次生口语的异同,分析得出部分原生口语的传统特征亦在电子网络筑成的现代社会族群里一脉相承、回归本源的结论,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网络仪式套语的发展与革新,希望能以此为人们将来探索次生口语文化的发展带来思考。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