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柏拉图“洞喻”及其哲学意义
【6h】

柏拉图“洞喻”及其哲学意义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引言

(一)选题缘由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想、方法和重点

一、洞穴内的世界

(一)囚徒的“真理”

(二)真理与意见间的矛盾

二、灵魂的转向

(一)灵魂转向的动机

(二)灵魂转向的必要性

(三)灵魂转向的艰难

三、洞穴外的世界

(一)理念

(二)理念产生事物的两种方式

(三)理念世界的建构

(四)洞内和洞外世界的统一

四、哲人回到洞穴

(一)政治哲学的完成——“哲人王”

五、洞穴喻对后世的影响

(一)对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影响——以实体与理念的关系为例

(二)对奥古斯丁哲学的影响——以“光照论”为例

(三)对黑格尔哲学的影响——以“庙里的神”为例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提出了著名的“洞喻”。通过“洞喻”的描述,分成了洞穴内与洞穴外两个世界,即可感世界和可知世界。洞穴本来就是囚犯们生存的环境,他们生活在此是很自由的,这与洞穴中的光和影像是分不开的,光和影像就是囚犯们赖以生存的根本,即就是他们的“真理”。洞穴里的“火光”只是意见,是人为造成的结果,但这些意见确实是洞穴存在的基础,同时,也是洞穴的囚犯们存在的根基,囚徒们愿意相信这些意见,一旦某个囚犯转身看到了火光,是有人故意为之,那么,囚犯感觉自己被欺骗了,他不在相信这些意见,这时他就要走出去,寻找真正的真理。必然面临着转身,即灵魂的转向,但走出洞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经过教育,灵魂转向才得以可能,灵魂转向的技巧就是教育,教育就是要求人们追求的激情和欲望听从理性的指挥命令。教育解除了囚犯的枷锁,使他们获得自由,并试图想法设法地促使灵魂转向。教育的过程就是要使心灵远离感觉世界,使可见世界转向理念世界的过程。获得解放的囚犯(或哲人)走出洞穴,到底走进了什么样的地方?通过“洞喻”与另两个比喻即“线喻”和“日喻”联系起来综合考察,得出结论是可知世界或理念世界,理念世界的建构与“太阳喻”、“线段喻“和“洞穴喻”这三个比喻是相关的、密切的、分不开的。理念世界中有诸多理念,其中最重要、最高的就是善的理念,善的理念是一切理念的原因。洞内世界与洞外世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能把他绝对的区分开,洞穴就是一个整体。
  走出洞穴的囚犯,来到洞穴外的理念世界,当他获得善之后,他必须折返回到当初生活的洞穴里,去教化洞穴里的其他的囚犯,这次下降也是不容易的,经过艰难的灵魂转向去到了理念世界,同时在回到之前的那个世界也是很艰难的,他已经习惯了外面的生活方式,现在下降回到洞穴,已不习惯洞穴里的黑暗了,他的眼睛有可能被灼伤,还可能被其他囚犯杀死,是冒着很大危险的,明明知道危险,还要去做,正体现了哲人的情怀,所以,回到洞穴的囚犯也要慢慢的适应,当他完全适应了,也就达到了哲人王的统治了。整个“洞喻”的过程就是如何成为哲人王的过程。“洞喻”对整个西方都有深刻、重大的影响,比如,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黑格尔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