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孟子》《韩非子》三类词句法功能的多样化和复杂化研究——兼论两个相关问题
【6h】

《孟子》《韩非子》三类词句法功能的多样化和复杂化研究——兼论两个相关问题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独创性声明及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引言

一、名词、动词、形容词句法功能的多样化

二、名词、动词、形容词句法功能的复杂化

三、两个相关问题

四、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摘要

从殷商到春秋战国时期,时经千年,社会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汉语的词类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文选取战国时期的《孟子》和《韩非子》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考察两书中名词、动词、形容词的句法功能来观察战国时期汉语名词、动词、形容词的发展变化。《孟子》一书以问对、答辩方式展开,属记言体裁,《韩非子》一书中则有很多的民间传说和寓言故事。因此这两部著作不仅能反映当时的口语,而且还能为我们提供研究这一时期汉语语法较为真实的语言材料。 郭锡良先生在《先秦汉语名词、动词、形容词的发展》一文中曾讨论过先秦汉语名词、动词、形容词句法功能的多样化和复杂化,郭先生是从宏观的角度探讨这一问题,并采用举例性的论证方法。本文在郭先生的基础上,运用专书材料,进一步探讨这一问题,从微观上观察战国时期汉语名词、动词、形容词句法功能的多样化和复杂化,用专书研究为郭先生的观点提供更为充分而有力的证据。 文中通过对两书三类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句法功能的研究,并与远古时期甲骨刻辞词类系统进行对比,来观察战国时期汉语名词、动词、形容词在语法方面的重要变化,指出这一时期名词、动词、形容词句法功能发展变化的趋势是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并形成了多功能交错的局面,从而带来了词类活用、词的兼类等现象,使得上古汉语成为一个更加丰富、更加复杂的语言系统。 论文包括三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论述战国时期名词、动词、形容词句法功能多样化的特点。其中,第一小节论述名词句法功能的多样化。指出战国时期名词除继续承担其在甲骨文时代作主、宾语句法功能的同时,还可以更加灵活的用作谓语,构成判断句。另外,还论述了一般名词在一定情况下,也可以临时用作状语,表示不同的语法意义。第二小节论述动词句法功能的多样化。指出在甲骨文中一般只作谓语的动词,在战国时期除了用作谓语,还充当定语、状语、主语和宾语,而且用例增加了不少。第三小节论述形容词句法功能的多样化。指出形容词在甲骨文中主要用作定语,也可用作状语,极少用作谓语。而到了战国时期,作谓语和状语已经成了形容词的主要功能,作宾语的用例有所增加,同时形容词还可以作主语。 第二部分:考察战国时期名词、动词、形容词句法功能复杂化的特点。指出战国时期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大量出现,以及名词、形容词活用作一般动词,动词、形容词活用作名词的现象也较为普遍。 第三部分:论述由于名词、动词、形容词句法功能的多样化和复杂化带来的两个相关问题。其中,第一小节分析一词多功能与词类划分的关系。指出实词在充当句法成分时存在一个优势对应现象,这使得词的基本句法功能和临时句法功能产生了一般和特殊的关系,因此词类划分的语法功能和古汉语一词多功能的实践在实质上是不矛盾的。第二小节论述词类活用和词的兼类问题。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是词类活用和词的兼类的判别,通过对《孟子》、《韩非子》两书例证的辨析,指出判断一个词到底是兼类还是活用,要注意从考察字形入手,着重分析词的本义及词义的引申情况,同时还要注意科学地运用词频统计的方法。二是词类活用和词的兼类的关系。指出两者之间有一定因果联系。从词义的发展来看,某些词的活用逐渐变成常见现象,其萌芽时期的临时意义就变成确定的常用意义,这样,活用就成为兼类词形成的途径之一。此外,词类活用和词义引申都是词义运动的表现形式,两者导致词的兼类是从语法和词汇两方面对同一现象的阐释,故归根结底是词义运动导致了词的兼类。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