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审美道德表象训练对小学生道德行为影响的研究
【6h】

审美道德表象训练对小学生道德行为影响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独创性声明及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1.问题提出

2.文献综述

2.1道德行为研究

2.1.1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关系

2.1.2道德情感体验与道德行为的关系

2.1.3榜样的观察学习

2.1.4道德行为检测方法

2.2表象及表象训练研究

2.2.1双重编码理论

2.2.2表象操作加工策略

2.2.3表象训练及其效果

2.3审美表象、审美情感与道德关系研究

2.3.1道德学习与道德情感

2.3.2审美表象与审美情感

2.3.3审美情感与道德美感

2.3.4道德美感与道德行为

2.3.5审美性德育模式的建构

2.4已有研究有待解决的问题

3.研究构想与价值

3.1研究构想

3.2研究价值与创新

4.审美道德表象训练促进道德行为转化的理论建构

4.1“审美道德表象训练”(AMIT)概念界定

4.2审美道德表象训练促进道德行为转化的作用机制

4.2.1审美道德表象训练作用机制的理论基础

4.2.2审美道德表象训练作用机制

4.3审美道德表象训练基本程序

4.4审美道德表象训练策略

5.审美道德表象训练对儿是童道德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

5.1假设与目的

5.2方法

5.2.1研究对象

5.2.2研究方法

5.2.3实验程序

5.2.4变量解析及检测

5.2.5道德行为观察设计

5.3结果与分析

5.4结论

6.有关问题讨论

6.1审美道德表象训练对小学生道德认知向道德行为转化的影响

6.2道德表象情感性与道德行为的关系

6.3审美道德表象训练对小学生道德表象水平的影响

6.4审美道德表象训练程序和策略的有效性

6.5儿童道德行为检测方法思考

6.6实验处理对不同年级的影响效果

6.7其他讨论

参考文献

主要词汇检索

附录

发表论文及参研课题一览表

后记

展开▼

摘要

道德教育实效性体现在学生道德行为的改善。榜样教育作为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在德育实践中它提高的是儿童道德认知水平,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行为效力。通过文献分析和调查发现这是因为:(1)外在的榜样形象没有转化成儿童内在生动并富有情感的道德表象;(2)儿童对榜样只是机械识记,没有体会榜样的情感,没有从内心认同榜样的品行。 本研究针对已有研究的不足和德育实践中榜样教育存在的问题,在充分借鉴国内外关于移情训练,观察学习,表象及表象训练,道德美感与道德行为关系等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审美道德表象训练”(AMIT)这一概念;从理论上初步探讨了审美道德表象训练对道德行为转化的作用机制,构建了审美道德表象训练程序和策略。在此基础上采用教育实验法以280名9-12岁小学4、5年级学生为被试,分三组(审美道德表象训练组、言语讲解组、影视+讲解组)验证实验假设:审美道德表象训练能有效促进儿童道德行为的转化;审美道德表象训练有助于儿童生成生动灵活并富有美感和情感的道德表象;道德表象水平(尤其是道德表象情感性)与道德行为水平正相关;实验前后采用问卷调查法、现场摄影记录法检测被试道德表象水平、道德认知水平和道德行为水平。结论如下: 1.与影视+讲解、言语讲解相比,审美道德表象训练更能有效促进4、5年级学生道德行为的转化。 2.影视+讲解对4年级学生道德行为影响不显著,对5年级学生道德行为“情绪性”影响不显著。 3.道德表象水平与助人行为水平总体显著相关;道德表象体验的“流畅性”、“深刻性”、“丰富性”与助人行为水平显著高相关。 4.审美道德表象训练能有效提高4、5年级学生道德表象水平。 5.与影视+讲解相比,审美道德表象训练更能有效提高4、5年级学生道德表象“情感性”;影视+讲解对4、5年级学生道德行为“情绪性”影响不显著。 6.言语讲解对4、5年级学生道德表象水平和道德行为都无显著积极影响。 7.审美道德表象训练提高了4年级学生道德认知水平,而言语讲解在提高5年级学生道德认知水平效果优于影视+讲解。 在实证基础上对审美道德表象训练对小学生道德认知向道德行为的转化及道德表象水平的影响、道德表象情感性与道德行为的关系、审美道德表象训练程序有效性、儿童道德行为检测等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本研究立足于审美认知与心理训练的结合,从理论与实证两个角度探讨德育中知行转化的难题。其价值在于:(1)“审美道德表象训练”概念及作用机制的理论探讨拓展了美育心理学、审美认知的研究范畴,为德育心理学和德育教学心理学理论的丰富和完善提供了理论参考;(2)审美道德表象训练操作程序和策略的构建为当前德育教学尤其是榜样教学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教学策略,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3)对道德认知向道德行为转化的研究对社会和谐发展、个体全面发展以及健全人格培养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4)现场摄影记录法以及行为等级定位的设计与采用为道德行为检测提供了方法参考。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