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新农村建设示范区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土地流转研究——以重庆市九龙坡区为例
【6h】

新农村建设示范区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土地流转研究——以重庆市九龙坡区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1章绪论

1.1论文的选题背景

1.2论文的研究意义

1.3国内外研究综述

1.4研究的思路、内容和方法

第2章基本理论问题探讨

2.1人地关系理论

2.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2.3生产函数理论

2.4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

第3章示范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状况研究

3.1研究区域概况

3.2示范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特点、驱动机制及限制性因素分析

第4章示范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状况研究

4.1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现状分析

4.2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驱动因素分析

4.3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障碍因素分析

第5章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土地流转互动关系研究

5.1农村劳动力转移产生的土地利用响应

5.2农村劳动力转移产生的土地流转响应

5.3土地流转产生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响应

第6章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土地流转协同发展体系设计

6.1驱动系统设计:市场驱动与政府调控

6.2服务系统设计:市场服务与政府责任

6.3保障系统设计

第7章结语

7.1研究结论及创新

7.2深入研究的构想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展开▼

摘要

土地和劳动力是财富创造的两大基本要素,中国农村中可耕地的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而农业劳动力数量却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土地资源短缺和农业劳动力过剩这两大问题的同时存在,使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十分巨大的压力。农村土地承包制度是我国农村经济制度体系中的一项重要组成内容,农村劳动力转移则是解决我国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的有效途径,它们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重要作用显而易见。实践证明,两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一方面,农村土地(以下简称“农地”)制度的不断变迁、当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和农地的规模经营推动和影响了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另一方面,农业劳动力转移是一种社会必然趋势,它反过来又对现有的农地制度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推动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和农地的规模经营。随着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统筹城乡发展政策的实施,如何正确分析认识两者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寻求解决二者之间矛盾问题的激励创新机制和出路,是一个需要思考的课题。当前,重庆市被确定为全国城乡统筹发展的试验区,九龙坡区不仅是重庆市的先行试点区,而且是全市新农村建设重点示范区,因此研究重庆市九龙坡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村土地流转更具有现实意义。 论文《新农村建设示范区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土地流转研究》共有七章,分别是:第一章,绪论;第二章,基本理论问题探讨;第三章,示范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驱动机制及障碍因素分析;第四章,示范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状况研究;第五章,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土地流转且动关系研究;第六章,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土地流转协同发展体系设计;第七章,研究成果及创新以及深入研究的构想研究。 一、绪论,该部分主要阐述了本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有关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土地流转的研究综述,以及论文的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二、基本理论问题探讨,主要是针对论文的研究内容,从人地关系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生产函数理论和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四个角度分别对当前新农村建设示范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土地流转问题进行探讨,这也是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三、示范区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驱动机制及障碍因素分析,本章以九龙坡区新农村建设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为例,介绍了研究区域的自然和社会经济状况;分析了示范区近五年来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征;通过对托达罗模型的修正分析了劳动力转移的驱动机制;最后分析了限制劳动力转移的障碍因素。四、示范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状况研究,通过对重庆市九龙坡区农村5个镇100余户农户的随机抽样调研,分析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现状,采用灰关联法分析了流转收益、流转风险及流转保障三方面的9项因子对农地流转的影响及其灰关联度值,证实了在农地流转中农户的非农收入比、流转农户的再就业率以及农户参与农地流转的自主比例对示范区农地流转影响较大。进而又揭示了限制农地流转的障碍因素。 五、示范区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土地流转互动关系研究,这是本论文的研究重点。首先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土地利用的响应,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地流转的相关模型,分析了农地流转对农村劳动力转移产生的响应,从理论和实证上分析了二者的相互响应机制。 六、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十地流转协同发展体系设计,针对前面儿章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土地流转的相互作用和存在的矛盾问题,本章设计了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土地流转协同发展的激励体系。 七、研究成果、论文创新之处以及深入研究的构想研究,这一部分是对前面论文研究得出的结论的概括总结,并对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进行展望。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