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赤子之心长不泯:吴永刚的电影世界
【6h】

赤子之心长不泯:吴永刚的电影世界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序言 曲终人未散

第一章 光影流转:“终我身于电影事业”

一、龙套:从小学徒到美工师(1925—1934)

二、亮相:孤篇也当横绝的《神女》(1934)

三、转身:《浪淘沙》语惊四座(1936)

四、圆场:英雄话语和都市悲欢(1936—1949)

五、走板:红色影像中的另类(1950—1955)

六、独白:创痛中的自我抒发(1957—1979)

七、压轴:为社会疗伤(1980—1981)

第二章作品与风格:刚柔相会气均匀

一、绘影:用光作画

二、叙事:戏剧性的消解

三、写意:古典诗学

四、传情:泪光与微笑

第三章视野与胸怀:兼收并蓄成一家

一、拿来主义

二、政论不能代替艺术

三、作品商品应取中庸之道

四、电影也要讲点“优生学”

第四章修齐与济世:和而不同大同梦

一、个性解放,个体价值的确认

二、平等发展,自由民主的追求

三、父慈子孝,真情挚爱的嘉许

四、安居乐业,成与为善的祈望

结语不仅为了纪念

参考书目

附录

后记(代致谢)

展开▼

摘要

中国电影100年的历史上,曾经有一座繁荣的电影城市,有一群赤诚的电影作者,奉献过无数经典的电影作品,缔造了一个伟大的电影传统……,他们都与上海相关,甚至可以上海命名。也许,还有许多资深的影迷能够如数家珍地道出那些作者、那些影片的名字,但是曾经的辉煌,毕竟已经成为无声的历史。历史不会自动说话,只有通过那些幸存的影片、散落的文字,才能真币感受艺术作品恒久的魅力,倾听艺术家炽烈的心跳,虚心善待那份遗产。
   吴永刚在那座城市生活了近60年,拍摄了35部电影作品,是那个伟大的电影传统的重要代表。他跨越不同的时代,在社会激变的风浪中与电影并肩,与历史同行,并以其旨趣独特的作品序列和刚直的人格精神,成为世人称道的艺术家。
   “终我身于电影事业”,是吴永刚一生的誓言与写照。从1925年为了电影而独闯上海,到1982年为了电影而弦断曲终,吴永刚的生命历程就像一个梦、一出戏,龙套、亮相、转身、圆场、走板、独白、压轴,婉转曲折,令人荡气回肠。斯人已逝,有些记忆模糊了,有些记忆断裂了,有些事实被遮蔽了,有些思想被扭曲了。论文第一章“细述沧桑话流年”,沿时追溯吴永刚的创作历程,重读作品,重聆箴言,透过作品与人生的密切关系,重温那段辛苦恣睢、波澜壮阔的历史。
   吴永刚是一位杰出的电影艺术家,但他更是一个完整的、大写的人。论文第二、三、四章分别论述吴永刚的艺术作品与风格、艺术视野与胸怀、人生理想与社会抱负。就艺术风格而言,吴永刚的作品总能通过绘影、叙事、写意、传情四个层次,达到“刚柔相会气均匀”的境界;就艺术眼界与胸怀而言,吴永刚未必比某些理论家深刻,但他肯定更开放,更清醒,更务实,比如,他主张“拿来土义”,坚持政论不能代替艺术、作品商品应取中庸之道等等,真正做到“兼收并蓄成一家”;吴永刚成长在新文化运动风起云涌的年代,但他骨子里依然是一个传统的中国人。“新”与“旧”在他身上不是一对矛盾,而是一种组合。在个体人格与社会理想之间,吴永刚终其一生都在做着“和而不同”的“大同梦”。
   本文不敢妄称对吴老及其作品的深入研究,更遑论为大师树碑立传(尽管有此野心)。赤子之心长不泯!笔者唯愿怀着一颗景仰、坦诚的心,与吴老进行一次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