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国乡土题材影片中人物塑造手法的演变--论新中国电影中的底层人物形象
【6h】

中国乡土题材影片中人物塑造手法的演变--论新中国电影中的底层人物形象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第一章 概述

第二章 现代产物电影和乡村题材和的结合

第一节 电影的诞生

第二节 早期中国电影中的底层人物形象

第三章 十七年电影

第四章 伤痕文学与电影

第一节 伤痕文学对电影的影响

第五章 第五代导演中的底层人物形象

第一节 第五代导演的出现

第二节 张艺谋电影中的浪子形象

第三节 张艺谋电影中的农村底层人物自我意思的萌芽

第六章 乡村题材影片中农民和土地之间不可分割的情怀

第七章 20世纪末期涌现的新生代电影中底层形象

第一节 新生代的定义

第二节 新生代电影中底层人物的城市意义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农村题材和现代产物电影的结合,造就了乡村题材片。而在电影的最初,乡村题材很少,在1949年以前的中国电影界却是很难想象的,那时候的乡村片就是票房毒药,拍乡村片就是一种铤而走险。解放前的电影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1、伦理、言情类2、左翼电影3、人文电影。这几种电影中却鲜少出现农村题材的影片。总结因为主要是以下几点:1、电影体制的因为。在中国电影最初的30年中,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使得以上海为中心的中国电影工业迅速发展,但是,大多水平不高规模不大。大型电影公司主要是明星电影公司、联华影业等,前者注重商业片的拍摄,后者是集合了当时思想进步份子的带有一定左翼色彩的电影制作大公司。其公司出产的左翼色彩影片虽然揭露了当时一些社会阴暗面,但是,主要故事发生地点还是在城市,就算是鲜有农村形象也大多数是农村进入城市的社会底层人物,在影片中占有分量有限。2、受众人群:当时能够放映的地方十分有限,都集中在全国的大型城市,而且接受、消费影戏的也大多是成长于城市的中产阶级以及以上的年轻人。但是这样的情况被即将发生的历史事件所打破。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历史事件不止政治上标志着新的开始,在最敏感的电影创作中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这之前的电影中,能够卖座或称为经典的几乎看不到农村题材的踪影,但是在新中国建立开始,这一格局被彻底的打破。
   1949年以后的工农兵电影,使得人们的乡村表达冲动受到主流政治的空前鼓励,许许多多来自北方解放区的艺术家,都努力调动自身的乡村生活经验,拍摄了大量乡村题材影片,表现出浓郁的乡土气息,为建国初期的新中国电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时代风貌。这一时期是中国乡村影片繁荣发展的时期,也被称为十七年电影时期。以长春制片厂为代表的乡村片也成为新中国电影类型中,不可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成为分析当时大众审美方向的重要参照。
   后来由于历史因为,一直到文革结束,农村题材影片才又涌现了大量精品,表现了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发生的举世瞩目的成就,表现了大时代背景下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塑造出一批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特色的农民形象。这些乡村题材电影,紧扣时代的脉搏,反映现实生活,许多电影在票房上和艺术上都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农村题材电影的核心并不在于选景,而在于传达的文化审美价值是契合农民的气质追求,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拥有八、九亿的农民组成的社会,乡村题材电影是必不可少的,也是主流审美方向的体现。特别是现在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打破了城乡的隔阂,时刻体现时代大背景的乡土电影成为中国文化现代化表达中的典型文本之一。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