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政治社会化取向的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研究
【6h】

政治社会化取向的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

二、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三、核心概念界定

四、研究的重难点、创新点

五、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六、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第一章 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理性追求与道德担当

第一节 高校公民道德教育逻辑起点与现代担当

第二节 直面“四化”的公民教育: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道德追求

第三节 直面“市场经济”:社会转型期高校公民道德教育的应然追求

第二章 当前大学生公民政治与道德素质现状调查研究

第一节 调查研究的目标、意义与设计

第二节 抽样的主要程序及方法

第三节 调查量表及数据的信度、效度及数据信息的分析方法

第四节 大学生政治与道德素质现状分析

第三章 我国高校公民道德教育的回望与审思

第一节 艰难的探索:从“臣民道德教育”到“公民道德教育”

第二节 建国后高校公民道德教育实践的时间分段与基本特征

第四章 政治社会化取向的国外高校公民道德教育考察

第一节 作为当代资本主义代表的美国高校公民道德教育

第二节 作为现代公民教育肇始国的法国高校公民道德教育考察

第三节 作为当代经历社会深刻转型代表的俄罗斯高校公民道德教育

第四节 坚持“和魂洋才”的日本高校公民道德教育

第五节 经历政治化社会到理性政治社会化的德国高校公民道德教育

第五章 构建以人为本的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体系

第一节 政治社会化取向的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中“人”的向度

第二节 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实效性问题及教育因素分析

第三节 政治社会化取向的高校大学生公民道德策略探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展开▼

摘要

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发展阶段后,其自身成为一个更加开放的系统而与社会系统内的经济、政治、文化发生着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能量互动与交换,高校与社会的联系因之而更加紧密。高校文化共同体的文化认同、价值观的体认、道德理性的增强、政治参与能力的提高,将会成为巨大的社会资本,也对现时与未来的社会公民进行着次生教育,这将使得高等学校越来越成为社会的中心。本研究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对更深、更广泛意义的公民培养所能起到的作用作为前提条件,以当代社会的“现代化”、“全球化”、“信息化”、“多元化”作为时代背景,以“接受高等教育与公民的政治、道德成熟具有较强相关性”、“公民政治文化水平与道德素质存在相关性”为基本假设,着力论证人的现代性发展需要道德的规范性、价值性、超越性引领其对“人”的真正认识,正确地认识自己、正确地看待他者,进而涵养自我、悦纳群体。在论证这一命题的同时,本研究必须解决这样的基本判断:社会政治制度需要道德性作为其基础,而这种道德性也必须取得所在社会公民的认同与维护,因为对于政治价值的认同是公民道德之“公”的本质所在,放弃对社会政治价值的认识,将会使得公民道德教育成为实质意义上的“私民”德育。
   本研究的立论基础与问题提出的路径在于:首先,将政治社会化这一核心概念放置在人的关系性存在与人类社会的政治性存在展开分析,并将“道德”与“政治”之间关系放置在道德主体的型塑与政治共同体的构建关系上进行分析,以期论证公民道德既是民族民主国家的需要,也是正义、自由的公民社会的需要;其次,我们将中国高等教育中“公民”的缺席现象进行了剖析,分析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是因为我们缺乏政治社会化的价值取向与方法路径,高等教育缺少对公民培养中的核心要素——“道德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再次,提出我们的核心观点:其一,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必须在多元的文化价值观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选择;其二,政治社会化取向的高校公民道德教育既具有公民教育的本体论意义,也具有方法论意义,是高校德育范式的必然转变。而这种范式的变化,其基本的教育立场是尊重大学生作为人的道德主体地位,并以人具有对道德价值的理性追求为人性假设。基于此,我们将本研究的意义定位为是对政治社会化与高校公民道德教育研究这两种研究进路在分疏中的合流,而这种合流的研究目的在于,如何让政治社会化永恒的价值追求指向“造就公民”这一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务,如何体现将“政治社会化”嵌入到高校公民教育中以实现“追寻美德”这一核心理念。
   文章的主体部分包括绪论与五章的内容。
   在绪论中,重点从“民族—国家”入手,探讨国家与公民社会的关系、政治与国家—公民社会的关系、高校与社会的关系、政治与人的关系、大学生政治素质与其作为公民的道德素质的关系;
   第一章中,将大众化阶段的高等教育放置在现代化、信息化、全球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中探讨高校公民道德教育的意义所在,并着力分析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民道德教育应该基于实效性缺失的问题将政治社会化作为其应然的维度
   第二章,以复杂性理论作为支撑,运用问卷、访谈的形式,重点对我国当前大学生政治文化素质与公民道德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政治价值取向与公民道德素质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大学生个体背景因素、教育因素、社会因素与公民道德水平具有相关性。
   第三章与第四章力图通过“以史为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历史梳理与国别比较来分析政治社会化取向在高校公民道德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重点考察了在中外高校公民道德教育中去政治化、泛政治化所带来的危害。研究表明,各国政治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无不通过有意识的引导、教育来实现人的政治性与道德性、社会的政治性与道德性的辩证统一。
   第五章基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标,分析了影响高校公民道德教育的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学校教育因素、社会因素等,提出了高校公民道德教育的原则及教育策略。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