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木刻运动与边区木刻运动的比较研究
【6h】

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木刻运动与边区木刻运动的比较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论题研究背景及相关概念

1.2 研究现状分析及其启示

1.3 选题意义及研究目标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与思路

第二章 抗战木刻运动溯源

2.1 早期新兴木刻运动

2.2 两地木刻运动格局的形成

第三章 “四方辐辏”的大后方木刻运动

3.1 以全国性木刻社团为基本构架的大后方木刻运动

3.2 大后方木刻运动“四方辐辏"的发展模式

3.2.1 全国性木刻展览

3.2.2 对外美术交流

3.2.3 报纸美术副刊

3.2.4 木刻函授教育

第四章 “三位一体”的边区木刻运动

4.1 以鲁迅艺术文学院为中心的边区木刻运动

4.2 边区木刻运动“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

4.2.1 “鲁艺”美术系

4.2.2 边区的木刻运动

4.2.3 “延讲”与边区木刻运动

第五章 大后方木刻运动与边区木刻运动之比较

5.1 两地木刻运动形态之比较

5.1.1 组织形式之比较

5.1.2 政治环境之比较

5.1.3 文化环境之比较

5.1.4 理论建设之比较

5.2 两地木刻艺术创作之比较

5.2.1 大后方的木刻作品

5.2.2 边区的木刻作品

第六章 基于两地木刻运动比较的思考

6.1 基于“民族化”问题的思考

6.2 基于“以艺术为武器”的思考

6.3 基于近现代美术史的思考

第七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抗战时期的木刻运动是中国抗日救亡阵线上战斗性最强,政治取向最鲜明,社会影响最广泛的艺术运动。实际上,这场艺术运动由两部分组成:以重庆为中心的大后方木刻运动和以延安为中心的边区木刻运动。前者凭借其战时首都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的中心地位和辐射引领作用,如火如荼的开展,声势浩大,影响深远。后者发展壮大于边区民主的政治空气与活跃的社会文化生活中,并依托敌后战场的展开,深入到抗日斗争的第一线。
   无论是大后方木刻运动还是边区木刻运动,一方面表现在中华民族争取自由解放的斗争中和中国近现代美术发展进程中,携手并进,共同作为;另一方面由于两地木刻运动所处地域环境,政治背景和文化背景等方面的不同,表现出诸多方面的差异。
   本文主要分为:抗战木刻运动溯源,“四方辐辏”的大后方木刻运动,“三位一体”的边区木刻运动,大后方木刻运动与边区木刻运动之比较,基于两地木刻运动比较的思考五个板块。第一个板块主要是追溯抗战木刻运动的背景,其中包括早期新兴木刻运动,两地木刻运动的形成两个方面。第二与第三板块分别研究大后方木刻运动和边区木刻运动的不同发展,与形成两地木刻运动发展的缘由。大后方木刻运动是在全国性木刻社团的组织与领导下发展壮大,其“全国性木刻展览”,“对外的美术交流”,“报纸美术副刊”与“各地木刻函授班”使大后方木刻运动形成了与边区木刻运动不同的发展态势。边区木刻运动是以“鲁艺”为中心开展活动,并形成了艺术教育、艺术运动和艺术理论建设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这是边区木刻运动不同于大后方木刻运动的发展形态。第四板块主要是在史料研究的基础上,对两地木刻的发展规律与木刻作品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影响两地木刻运动的背景原因。最后是基于两地木刻运动比较的思考与启示。
   抗战木刻运动不仅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发生的一场社会影响很大的艺术运动,也是中国乃至世界战争史和艺术史上未曾有过的艺术运动。它独特的艺术形态、丰富的思想内涵以及深远的历史影响,都赋予其特殊的历史文化意义。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分析大后方木刻运动与边区木刻运动的历史发生,历史作用与社会影响,希望从中能获得一些文化与现实意义上的启示。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