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一个展览”与“一个国家”——惠特尼双年展的“美国性”研究
【6h】

“一个展览”与“一个国家”——惠特尼双年展的“美国性”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引言

一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 研究构想与路径、方法

(一)研究构想

(二)研究路径

(三)研究方法

三 关键词界定

(一)“美国性”

(二)“当代艺术”

(三)“运作机制”

第一章 “惠特尼双年展”的“美国性”

第一节 “美国性”的缘起

第二节 1973“惠特尼双年展”的文化争论

(一)双年展的“美国性”探索

(二)“游击队女孩评论惠特尼”

第三节 当代艺术家的“美国性”创作

第二章 格特鲁德·范德比尔特·惠特尼的“遗产”

第一节 惠特尼工作室俱乐部与画廊

第二节 “惠特尼双年展”的开端

第三节 惠特尼的美国艺术收藏

第三章 “惠特尼双年展”在1993

第一节 美国艺术的“多元文化主义”转向

(一)艺术“文化战争”的启示

(二)艺术体制的“多元文化时代”

第二节 当代文化身份的展示

(一)展览机制的革新

(二)艺术与政治美学的对话

第三节 阿瑟·丹托的介入性批评

第四章 新千年以来的美国与“惠特尼双年展”

第一节 “惠特尼双年展”的价值走向

第二节 全球主义下的美国艺术话题

第三节 来自公众的质疑

结语 “惠特尼双年展”与当代艺术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情况等

展开▼

摘要

作为艺术生产的重要机制,艺术展览已是艺术文化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的运转直接连接着艺术资本的运作、艺术生态的良性循环、公众生活的文化提升,乃至一个国家文化身份的塑造。
   美国的“惠特尼双年展”便是这种情况的直接体现,它通过对艺术的策划与展示,构建并传达着美国的国家身份、价值和梦想。论文通过对惠特尼双年展的个案研究,分析美国当代艺术生产机制与美国国家文化建构间的关系,一方面试图呈现相对成熟的展览运作机制情况,另一面探索展览的国家属性,以及这种属性与艺术形式、文化发展,乃至国民生存价值三者之间的关系。
   论文分为“‘惠特尼双年展’的‘美国性’”、“格特鲁德·范德比尔特·惠特尼的‘遗产’”、“‘惠特尼双年展’在1993”、“新千年以来的美国与‘惠特尼双年展’”四个部分。“‘惠特尼双年展’的‘美国性’”从美国艺术的发展回溯“美国性”的缘起,分析艺术与国家文化、政治、民众、乃至当代艺术家的关系。第二章主要探索惠特尼双年展成立的初衷,以及对惠特尼双年展有贡献的人物与事件。第三章是美国艺术对“美国性”的表述,以有争论的艺术事件和艺术作品为案例,探讨这些艺术事件与作品背后的国家意识。最后一部分将焦点放在惠特尼双年展的未来走向上,试图呈现美国国家文化生活与当代艺术间的紧密关系。
   “展览与国家”是一个开放性命题,注定了论文研究的跨度与广度。论文以艺术学为主体,结合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理论,从而梳理展览机制与国家艺术之间的关系,因而,论文涉及到理论研究、历史研究、比较研究、文本精读、语境分析、图像解读,乃至风格研究等方法,以便研究结果得到精准有效的保证。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