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视听通道的计时差异:来自时距知觉适应后效客体特异性的证据
【6h】

视听通道的计时差异:来自时距知觉适应后效客体特异性的证据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 研究背景

1.1 时距知觉的心理和神经生理机制

1.2 适应及适应后效概述

1.3 时距知觉的适应后效

2 问题的提出

2.1 时距知觉适应后效的客体特异性问题

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假设

3 实验一 跨视听通道客体线索对时距知觉适应后效的影响

3.1 目的

3.2 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4 实验二 视觉通道客体线索对时距知觉适应后效的影响

4.1 目的

4.2 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5 实验三 听觉通道客体线索对时距知觉适应后效的影响

5.1 目的

5.2 方法

5.3 结果

5.4 讨论

6 总的讨论

6.1 时距知觉适应后效的客体特异性

6.2 视听通道的计时差异

6.3 时距知觉的多“时钟”假设

6.4 研究中的不足与展望

7 结论

参考文献

术语表

附录

后记

攻硕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展开▼

摘要

时间知觉是大脑处理动态刺激及与外界环境交互的基础。时距知觉作为时间知觉的一部分,是个体具有的一项基本能力,从视听信息的理解到运动技能的控制都离不开对时距信息的加工。同样,适应对个体的生存和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一个刺激的反复或持久出现都可能导致适应,适应的一个主要结果是对后续的刺激产生知觉偏向,即产生适应后效,如注视一个偏离垂直或水平方向的斜线一段时间之后,个体会将随后呈现的垂直或水平的直线知觉为斜线(即倾斜后效)。适应后效不仅发生在对大小、朝向和运动等特征的知觉中,对时距信息的知觉也会发生适应后效,如反复向被试呈现800ms的适应时距后,再给被试呈现600ms的测试时距,相比无适应条件被试会低估测试时距;反复向被试呈现200ms的适应时距后,再给被试呈现600ms的测试时距,相比无适应条件被试会高估测试时距,这种适应后效即为时距知觉适应后效。人类没有专门感受时间的感觉器官,时间总是与环境中的刺激一起被感知,所以时距信息也常与具有不同特征的客体一起被加工。因此,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时距知觉适应后效是否会受到客体线索的制约,即时距知觉适应后效是否具有客体特异性的问题。本研究利用感觉适应技术,同时适应以不同客体表征的时距信息,探讨了时距知觉适应后效是否受到不同类型的客体线索(跨视听通道客体线索和单一视觉或听觉通道内客体线索)的制约。可以预测如果时距知觉适应后效受到客体线索的制约,那么在同时适应以不同客体表征的不一致时距信息后,在相应的不同客体上都将发生时距知觉适应后效;反之,如果时距知觉适应后效不受客体线索的制约,那么在同时适应以不同客体表征的不一致时距信息后,时距知觉适应后效在不同的客体上都将消失。
  本研究包括3个实验。实验1,同时适应不一致的视听时距(一长一短),结果发现在后续的相应视觉测试刺激和听觉测试刺激上都出现了显著的时距知觉适应后效,表明来自不同视听通道的客体线索对时距知觉适应后效具有制约作用。实验2,同时适应单二视觉通道内以不同朝向的Gabor刺激表征的一致或不一致时距信息,结果发现当同时适应以不同朝向的Gabor刺激表征的一致时距信息(同为长或同为短)时,在后续的不同视觉测试刺激上都出现了显著的时距知觉适应后效,然而当同时适应以不同朝向的Gabor刺激表征的不一致时距信息(一长一短)时,在后续的不同视觉测试刺激上都没有出现显著的时距知觉适应后效,表明对于视觉通道而言,视觉客体线索对时距知觉适应后效没有制约作用;实验3,同时适应单一听觉通道内以不同频率的正弦音表征的一致或不一致时距信息,结果发现无论同时适应的是以不同的正弦音表征的一致时距信息(同为长或同为短)还是不一致时距信息(一长一短),在后续的不同听觉测试刺激上都出现了显著的时距知觉适应后效,表明对于听觉通道而言,听觉客体线索对时距知觉适应后效有制约作用。
  本研究发现来自不同视听通道和来自单一听觉通道内的客体线索对时距知觉适应后效具有制约作用,而来自单一视觉通道内的客体线索对时距知觉适应后效不具有制约作用。这一结果与专享模型不符。这说明,(1)视听通道可能各自都有用于加工时距信息的“时钟”系统;(2)视听通道内的时距加工系统的计时机制可能存在差异:视觉通道内的“时钟”对视觉客体线索不敏感,在加工视时距信息时可以不受视觉客体线索的制约,而听觉通道内的“时钟”不仅对听觉客体的时距信息敏感,而且对听觉客体线索也敏感,在加工听时距信息的同时会受到听觉客体线索的制约。据此,可以推测视听通道各自的“时钟”可能处于认知加工的不同阶段,相比而言听觉通道的“时钟”所处的加工阶段可能要早于视觉通道。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