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抗战时期四川省棉业改良与推广研究(1938-1945)
【6h】

抗战时期四川省棉业改良与推广研究(1938-1945)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绪论

(一)学术综述与研究价值

(二)研究方法与重难点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范围

(三)资料来源和内容框架

一、战时四川棉业改良与推广的背景分析

(一)战前四川植棉与棉业改良状况

(二)战时四川棉业改良与推广的动因

二、战时四川省棉业改良与推广的措施

(一)棉业政策的颁布

(二)棉业改良与推广机构的完善

(三)推行棉贷

(四)训练棉业推广人才

三、战时四川棉业改良与推广的实施

(一)棉种改良

(二)良种推广

(三)改善棉花运销状况

四、四川省棉业改良与推广的评析

(一)四川省棉业改良与推广的绩效分析

(二)四川省棉业改良与推广的制约因素

结语

一、战时四川植棉业发展的跳跃性与短暂性

二、战时四川植棉业发展中政府主导的必要性与局限性

三、战时四川棉业改良与推广的反思与启示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摘要

长期以来,由于自然环境限制、品种不佳、栽培方法不恰当等原因,四川皮棉年产量不过40万担。自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四川一时成为抗战大后方的中心基地和衣食所出的根据地,但衣被供需矛盾却日益突出。为保证抗战顺利进行,以达到“抗战建国”之目的,改进棉业以实现棉业增产便成为解决四川棉荒困境的重要出路。
  早在民国初年,四川劝业道周孝怀就开始从湖北输入美棉分发至川省各个棉区种植,四川省政府也有组织成立棉作试验场、经营生产贷款等一系列的改良活动。不过,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四川棉业改良与推广成效不大,直到抗战全面爆发后,四川棉业才迎来发展高峰。全面抗战时期的四川省棉业改良与推广,是由四川省建设厅、四川省立棉作试验场、四川省棉区各县政府和县农业推广所、高等农业院校所及各位从事此项工作的同仁共同承担的。政府通过颁布棉业改良与推广政策、完善农业机构、推行棉贷、训练棉业推广人才等措施,积极为棉业增产做好准备工作。其中,棉业改良工作主要包括:棉种引进与选育、棉作栽培试验、棉作病虫害防治;推广方面则侧重对优质棉种的舆论普及、开展植棉竞赛会及展览会等推广方法和良种的保纯、繁殖工作。同时,还通过对棉花进行分级、设立轧花厂、组织棉花运销合作社来加强对棉花交易环节的监督。
  随着上述工作的展开,使得四川植棉业一改战前的萎靡状态,迎来了“短暂的春天”。不管是在棉花产量增加还是棉农增收、棉纺织业发展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先天气候不足、经费紧缺、耕作技术和肥料使用的落后、农民受教育程度低下、棉花价格不合理、专业技术人才和劳动力缺乏等种种因素制约,致使四川棉业改良与推广事业呈现“跳跃式”的发展模式,最终并未真正解决后方棉荒危机,原棉与纺织的供需矛盾依然存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