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互文视角下《一个兼职印第安男孩的真实日记》和《哈克贝利·芬历险记》的成长主题
【6h】

互文视角下《一个兼职印第安男孩的真实日记》和《哈克贝利·芬历险记》的成长主题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致谢

Introduction

Chapter One The Conceptual Intertexture

1.1 The Concept of Initiation

1.2 The Concept of Intertextuality

1.3 The Concept of Hybridity

Chapter Two Crisis in Boyhood

2.1 Huck:An Innocent Misfit

2.2 Junior:A Part-Time Indian

2.3 Adolescence and Innocence

Chapter Three The Initiation Journey

3.1 Huck’s Raft Ethic on the Mississippi

3.2 Junior’s Self-Realization

3.3 Alexie’s Response to Twain

Conclusion

参考文献

展开▼

摘要

成长小说是西方现当代文学中颇重要也十分常见的概念,它要求作品的主人公是青少年,并且在这一时期自天真无知至成熟或经历某些重大事件而使人生有所领悟。就文学批评而言,成长小说大致分为两类:一类将成长看作青少年对外部世界认识的一个变化过程——从无知到成熟;另一类特指青少年的自我发现与自我实现。显然,本文的研究对象《一个兼职印第安男孩的真实日记》和《哈克贝利·芬历险记》属于典型的成长小说。《日记》是当代美国印第安作家谢尔曼·阿莱克西的第四部小说,同时也是他的第一部具有自传性质的成长小说。该书曾获得2007年“美国国家图书奖”,2008年“波士顿环球报好书奖”,2008年“华盛顿图书奖”,2008年美国青少年图书馆协会年度最佳图书等10多个奖项。《日记》以一个十四岁印第安男孩朱尼的视角,记录了他从印第安保留地学校转学至全白人学校的一段经历,包含了亲友、友情和爱情等元素。
  《日记》的风格使笔者想起了同样有着“禁书”名号的马克·吐温的经典作品《哈克贝利·芬历险记》。《日记》继承和发扬了《哈克贝利·芬历险记》的特色和叙事模式。尽管两个男孩处于不同的时代背景,但他们都奋力抗争着与生俱来的命运,都曾经历创伤,品尝孤独,依靠编织谎言来保护自己,并最终选择逃离。此外,哈克和朱尼作为各自文本中“唯一的叙述者”这一共性也充分体现了作为叙述者的自由。基于以上事实并借助成长小说、互文性和身份与杂糅等相关概念,本论文认为《日记》是《哈克贝利·芬历险记》的伟大继承和极富个性的书写。两个青春期男孩性格中最为典型的特征——孤独和最典型的行为——逃离和撒谎,是他们忠于自我和保持纯真的体现。
  本论文分为导论、第一至三章和结论。导论综述了阿莱克西和马克·吐温的主要成就和针对两部小说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阿莱克西并非一个哗众取宠的作家,而和马克·吐温一样,是一个忠于自己的严肃作家。第一章梳理了成长小说、互文性和杂糅三个概念,并着重论述这三个概念与本文研究对象《日记》和《哈克贝利·芬历险记》的关系。第二章讨论了两个青春期男孩性格中的共同点和所面临的的成长危机,即脆弱、痛苦、孤独、迷茫,并指出:孤独这种产生于某种自我保护机制的内心体验,不仅是青春期男孩痛苦的原因更是其逃离行为的情感宣泄。第三章着眼于两个青春期男孩的自我救赎,认为逃离是他们忠于自我和保持纯真的方式,符合青春期男孩的心理。这一部分特别关注了两个男孩说谎的情节并指出这种行为的作用和意义。结论指出《日记》的主人公朱尼离开保留地的决定并非一时冲动,而是符合其年龄特征和身份特征的选择,是其对自我和纯真的坚守。在《哈克贝利·芬历险记》的结尾,哈克并没有找到在现实生活中坚守自我的方法。这一缺憾在朱尼身上得以实现,他通过离开保留地和主动融入白人社会的方式坚守纯真,实现自我。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