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地方高校产学研“I-U-R”协同创新机制研究
【6h】

地方高校产学研“I-U-R”协同创新机制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绪论

一、问题缘起

(一)马克思主义“教劳结合”理论的“应然”要求

(二)我国经济与教育体制改革的“实然”路径

(三)“就业难”与“用工荒”矛盾下的“必然”诉求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一)地方高校

(二)产学研“I-U-R”协同创新

三、文献述评

(一)相关研究统计

(二)产学研合作思想与研究的发展脉络

(三)产学研合作向产学研“I-U-R”协同创新的理论演进

(四)产学研“I-U-R”协同创新的政府行为

(五)产学研“I-U-R”协同创新的评价

(六)文献评析的发现与启示

四、理论基础

(一)交易费用理论:交易活动视角下的产学研“I-U-R”协同创新

(二)博弈论:交互活动条件下的最优理性决策要素与分类

五、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五)研究意义

第一章 时代与挑战:地方高校产学研“I-U-R”协同创新的应然要求

一、从“象牙塔”单元发展到产学研多功能并进:地方高校职能变迁的历史考察

(一)“象牙塔”时期的知识教育与传播

(二)“洪堡精神”下的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三)“威斯康星思想”下的服务社会职能

(四)产学研“I-U-R”协同创新:教学、科研与服务的协同发展

二、从知识教育到创新教育:地方高校重塑教育质量的必然指向

(一)以“符合规定”为特征的知识教育阶段

(二)以“符合需要”为特征的多样化适应阶段

(三)以“符合创新”为要求的地方高校质量指向

三、从独立创新到协同创新:地方高校提升创新能力的应然要求

(一)技术创新发展趋势:由线性范式向社会网络化

(二)协同创新:地方高校顺应创新趋势的必然路径

(三)协同创新:地方高校破解发展难题的重要支撑

第二章 问题与归因:地方高校产学研“I-U-R”协同创新的实然考察

一、高校技术创新及在协同创新的作用考察

(一)高校技术创新资源元分析

(二)高校技术创新投入元分析

(三)高校技术创新产出元分析

(四)地方高校的产学研“I-U-R”协同创新支持现状

二、企业技术创新及在协同创新的作用考察

(一)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元分析

(二)企业技术创新产出元分析

三、科研机构技术创新及在协同创新的作用考察

(一)科研机构技术创新资源元分析

(二)科研机构技术创新投入元分析

(三)科研机构技术创新产出元分析

(四)科研机构的产学研“I-U-R”协同创新支持现状

四、地方高校产学研“I-U-R”协同创新的元分析佐证考察

(一)调研设计与实施情况

(二)调研结果分析

(三)调研结果的启示

第三章 框架与模式:地方高校产学研“I-U-R”协同创新的运行机制

一、地方高校产学研“I-U-R”协同创新的运行机制框架与模型构建

二、地方高校产学研“I-U-R”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的主体系统

(一)主导主体:创新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与完成者

(二)辅助主体:创新活动的隐性合作者与推动者

(三)作用机制体系:创新活动的动态运行保障

三、地方高校产学研“I-U-R”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的环境系统

(一)运行机制的政策环境

(二)运行机制的法律环境

(三)运行机制的金融环境

四、地方高校产学研“I-U-R”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的支撑系统

(一)科技中介机构

(二)公共技术平台

第四章 合作与障碍:地方高校产学研“I-U-R”协同创新的成本协调机制

一、协同创新成本协调机制的必要性

(一)产学研“I-U-R”协同创新的经济特征

(二)产学研“I-U-R”协同创新的成本特性

(三)协同创新成本协调机制的作用

二、协同创新成本协调的方式与原则

(一)协同创新成本协调的方式

(二)协同创新成本协调的原则

三、协同创新成本协调机制的博弈分析

(一)产学研“I-U-R”协同创新的博弈要素

(二)产学研“I-U-R”协同创新的成本协调模型描述

(三)创新成本协调模型的基本运行机制

(四)对基本机制进行帕累托改善的可行性分析

(五)基本机制的帕累托改善分析

(六)轮流出价的帕累托改善机制

(七)三种情况的比较

(八)算例分析

(九)小结

第五章 收益与分享:地方高校产学研“I-U-R”协同创新的利益分配机制

一、协同创新利益分配机制的必要性

(一)产学研“I-U-R”协同利益的矛盾性

(二)产学研“I-U-R”协同各方利益的统一性

(三)协同创新利益分配机制的作用

二、协同创新利益分配机制的模式划分

(一)产学研“I-U-R”协同创新的利益分配原则与特点

(二)产学研“I-U-R”协同创新的合作方式

(三)产学研“I-U-R”协同创新的利益分配模式

三、协同创新利益分配机制的博弈分析

(一)产学研“I-U-R”协同创新的利益分配模型描述

(二)固定支付模式下的利益分配作用机制

(三)利益分享模式下的利益分配作用机制

(四)混合支付模式下的利益分配作用机制

(五)各分配模式及合作方式的效能对比

(六)算例分析

(七)小结

第六章 政策与回应:地方高校产学研“I-U-R”协同创新的政府引导机制

一、产学研“I-U-R”协同创新中的市场失灵

(一)协同创新中技术创新活动的特性

(二)协同创新中的技术创新投入不足

(三)协同创新引导要素的政府补贴政策

二、基于政府补贴的引导机制博弈分析

(一)社会整体收益可能的帕累托最优

(二)固定支付下的政府补贴作用机制

(三)松散型合作下的政府补贴作用机制

(四)半紧密合作下的政府补贴作用机制

(五)紧密合作下的政府补贴作用机制

(六)混合支付下的政府补贴作用机制

(七)算例分析

(八)小结

第七章 运行与评估:地方高校产学研“I-U-R”协同创新的AHP绩效评价机制

一、地方高校产学研“I-U-R”协同创新的评价要素

(一)静态要素

(二)动态要素

二、地方高校产学研“I-U-R”协同创新的评价指标体系设置

(一)评价指标体系设置的原则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三、地方高校产学研“I-U-R”协同创新的AHP评价

(一)AHP法的基本步骤

(二)评价流程与评价对象的计算

第八章 案例与分析:地方高校参与下的重庆信息产业产学研“I-U-R”协同创新

一、地方高校参与重庆信息产业产学研“I-U-R”协同创新的调研概况

(一)调研背景

(二)调研过程

二、地方高校参与重庆信息产业产学研“I-U-R”协同创新的调研结果分析

(一)重庆信息产业分布现状

(二)重庆信息产业的发展特点

(三)重庆市地方高校和科研院所人才情况及专业分布

(四)地方高校参与重庆信息产业的产学研“I-U-R”协同创新整体情况

(五)地方高校参与重庆信息产业产学研“I-U-R”协同创新的案例样本:以重庆某大学为例

三、地方高校参与重庆信息产业产学研“I-U-R”协同创新的模糊综合评价

(一)地方高校参与重庆信息产业产学研“I-U-R”协同创新的子要素层评价

(二)地方高校参与重庆信息产业产学研“I-U-R”协同创新的综合评价

(三)评价结果分析

(四)评价结果总体结论与启示

(五)重庆信息产业加强地方高校产学研“I-U-R”协同创新的对策建议

结语

一、研究发现

(一)构建了完整的地方高校产学研“I-U-R”协同创新机制框架

(二)针对地方高校产学研“I-U-R”协同创新机制中的成本协调与利益分配关键环节构建了博弈模型,分析了优化策略

(三)针对地方高校产学研“I-U-R”协同创新机制中的政府引导活动进行了基于博弈分析的机理与机制研究,提供了政策思路

(四)针对地方高校产学研“I-U-R”协同创新机制的绩效评估构建了系统完整的AHP 绩效评价方法,为绩效的评估与持续改善提供了方法工具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展开▼

著录项

  • 作者

    陶丹;

  •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

  • 授予单位 西南大学;
  • 学科 教育领导与管理
  • 授予学位 博士
  • 导师姓名 朱德全;
  • 年度 2019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地方高校; 产学研; 协同创新;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