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军医大学医学生死亡教育课程内容的构建及实践研究
【6h】

军医大学医学生死亡教育课程内容的构建及实践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缩略语表

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背景

1.3 选题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军医大学医学生《死亡教育》课程认知及需求现状

2.1 研究设计

2.2 质性研究过程与方法

2.3 研究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军医大学医学生《死亡教育》课程内容体系的初步构建

3.1 研究设计

3.2 专家函询过程与方法

3.3 研究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军医大学医学生《死亡教育》课程教学实践研究

4.1 研究设计

4.2 教学实践开展

4.3 教学效果评估

4.4 讨论

4.5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国内外死亡教育发展现状的分析与展望

附录

硕士研究生期间文章发表情况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
  鉴于在树立科学生死观中的重要作用,死亡教育近年来日益受到业界学者所关注。目前,死亡教育在国外发展早已形成了较成熟的体系。但受制于中国的传统死亡文化,我国国内死亡教育的教学与实践活动发展均严重滞后,处于理论探索阶段。如何借鉴国外成熟的教育培训经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死亡教育课程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在科学的教学模式理论指导下,研究并构建了符合军医大学医学生发展需求的《死亡教育》课程内容体系,并对实践教学效果开展调查分析,以更好促进我国死亡教育课程化建设,帮助医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生死价值观。
  方法:
  本课题将研究过程具体分为分析、设计开发、实施及评估等阶段,结合质性与量性研究的双重特色展开调查与分析。其中主要研究步骤如下:
  1.军医大学医学生《死亡教育》课程认知及需求的质性研究。
  采用一对一、面对面半结构访谈方式,对军校医学生死亡教育课程认知和需求进行调查和了解。按照成熟现象学分析法——Colaizzi分析法,将所搜集到的31份录音转录成文字进行主题的剖析和凝练,发掘关键问题。
  2.《死亡教育》课程内容核心框架构建的专家函询研究。
  结合前期研究基础,对初步拟定的军校医学生《死亡教育》课程核心内容框架进行德尔菲专家函询,借以专家视角构建了内容系统科学,可行性好的课程内容体系。研究共邀请25位专家教授参与课题合作,并开展为期两轮的函询过程。
  3.《死亡教育》课程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研究。
  在专家函询所构建死亡教育课程核心内容基础上,完善课程具体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开展实践教学效果评价。采用类实验性研究方式,设立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在课程前后对其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包括一般资料、生命剖面图量表、死亡态度描绘量表、死亡教育课程认知自评量表,以及实验组课后增加的满意度调查表。利用SPSS19.0统计软件教学效果开展评价与分析。
  结果:
  1.军医大学医学生《死亡教育》课程认知及需求现况
  通过质性研究发现,医学生对死亡态度存在正负向的交织,虽能明确死亡是自然规律,不可避免,但仍存有较多负面看法,逃避和恐惧死亡;缺乏对死亡事件的处置能力的正确指导与培训;对《死亡教育》充满未知与好奇,并期望通过课程的学习,增加对死亡或死亡教育的认识;此外,对教学内容多希望增加实用性强,贴近生活与专业发展需求方面,具体方式多以实践、体验等为主,摆脱单纯理论讲授。
  2.《死亡教育》课程核心内容专家函询结果
  在两轮德尔菲征询过程中,专家的积极性系数分别是100%、96%,整体权威性系数分别为0.825、0.832,最后一轮指标专家肯德尔协调系数值为0.327(P<0.01)。此外,按照一定的排除及纳入标准,结合专家意见及小组讨论后对每轮函询指标进行详细的讨论、分析及修订,最终确定了一个科学、可行性较高的,由7个一级指标、39个二级指标构成的军医大学医学生死亡教育课程教学内容体系。一级指标包括死亡本质教育、死亡观及死亡文化教育、死亡伦理教育、死亡及濒死相关情绪教育、死亡及濒死调试技能训练、自杀、暴力行为分析、军事活动相关死亡教育等。
  3.《死亡教育》课程实践教学效果评估结果
  ①生命态度变化:课程后实验组生命态度剖面图量表得分明显高于课前,分别为130.79±11.21和140.06±17.43,差值比较统计学意义明显(P<0.05),其中存在充盈、生命目的、生命控制维度得分呈现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的升高;此外,与未接受培训的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在生命目的、生命控制、苦难接纳等三个维度及总体评分上均出现了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升高。
  ②死亡态度变化:实验组死亡态度描绘量表得分较课前降低幅度明显,分别为91.00±12.94和84.13±21.10,差值比较统计学意义明显(P<0.05),其中死亡恐惧、死亡逃避得分较其他维度在统计学研究有明显的降低;另外,与同期未接受过死亡教育课程对照组得分相比,实验组在死亡恐惧、死亡逃避、逃离接受维度以及总评分上均出现了具有统计学意义的降低。
  ③《死亡教育》认知自评变化:实验组得分明显高于课前调查数据,分别为121.38±26.51和147.89±16.42,差值对比统计学意义明显(P<0.05);同时实验组得分也显著高于对照组。但组内、组间比较时,在自杀、暴力行为分析、军事活动相关死亡教育维度得分虽有提高,却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各维度得分均具有明显统计学比较价值。
  ④课后满意度测评:众多学员对死亡教育课程开展给予高度认可与赞赏。
  结论:
  1.开展死亡教育对于军校医学生具有重要意义与作用,并且应注重与军校实际特色、灵活应用化相结合,以促进教学探索。
  2.本研究构建的该《死亡教育》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经德尔菲函询研究及分析发现,其科学性与可靠性强、一致性较好,能较好满足军校医学生的实际需求、有效指导教学与实践。
  3.《死亡教育》课程教学能明显提高医学生的生活态度,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死亡态度向积极方向发展,能有效提高医学生对“死亡教育”的认识和理解。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