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民族文化传承中的京族教育特色研究——以澫尾村京族学校为个案
【6h】

民族文化传承中的京族教育特色研究——以澫尾村京族学校为个案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一)问题的提出

(二)写作缘由

二、研究意义

(一)实践价值

(二)学术价值

三、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内“民族办学特色”研究现状及述评

(二)国内“办学特色”研究现状及述评

(三)民族文化传承研究现状及评述

(四)京族文化和教育的研究现状及述评

四、核心概念界定

(一)教育特色

(二)办学特色

(三)民族文化

(四)文化传承

五、研究方法

(一)方法论

(二)具体研究方法

第一章 民族文化传承与学校教育特色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民族文化传承的理论依据

一、文化“位育”

二、文化的断裂与连接

第二节 民族文化传承的类型与路径

一、民族文化传承的类型:固态传承与活态传承

二、学校教育:民族文化活态传承的最佳途径

第三节 学校教育特色的理性认识

一、学校教育特色发展的难题

二、学校教育特色发展的前提

三、学校教育特色发展的路径

四、学校教育特色发展的属性

五、民族学校教育特色的认识

第四节 民族文化传承与学校教育特色的关系

一、民族文化传承与学校教育的关系

二、民族文化传承与学校教育特色发展的关系

三、民族文化传承与学校教育特色发展间的逻辑起点

第二章 京族的生态系统特色素描

第一节 东兴市京族三岛的自然和文化生态概貌

一、自然生态

二、文化生态

第二节 东兴市京族三岛的经济生态环境概貌

一、国家对京族地区的倾斜政策

二、京族的生产生活方式

三、京族海洋生产的禁忌文化

四、京族海洋生产的民俗文化

第三节 澫尾京族社区文化传承的特色呈现

一、个案社区的选择

二、京族文化传承的动态和静态特征

第四节 京族人民的文化特质及其现代嬗变

一、京族人民的文化特征

二、时代发展与京族文化变迁

第三章 广西东兴京族学校的特色现状调查

第一节 京族学校概况

一、京族学校办学条件

二、学校的校园文化与环境

三、学生的性格特点与在校表现

四、教师的生活状态与专业发展

五、学校的教育质量

六、学校与社区的关系

第二节 京族学校的办学特色扫描

一、民族语言

二、民族文化

第三节 关于京族学校特色发展的构想

一、发展策略

二、实施措施

三、存在问题及努力方向

第四章 当地不同领域人士对学校教育特色发展的理解

第一节 地方官员眼中的民族教育与教育特色

一、民族学校教育特色应促进民族文化传承

二、经济发展与学校教育特色发展相互促进

第二节 教育界人士对民族学校教育特色的理解

一、教育局领导:民族教育特色和质量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二、教师:京族学校特色教育内容丰富

三、学生:喜欢民族特色活动课

第三节 社区人士对京族学校教育特色的理解

一、村支书:挖掘民族传统文化能够促进民族学校特色发展

二、村民:尊重民族传统文化传承

三、家长:支持学校开展民族文化传承活动

四、学校特色教育呈现的二维分析

第五章 京族地区教育特色发展的成绩与不足

第一节 京族地区教育特色发展的成绩

一、京族学校特色发展取得的成绩

二、澫尾社区特色发展取得的成绩

第二节 京族地区教育特色发展的不足

一、特色发展点状化、局部化:传承处于“无序”状态

二、特色发展目的不清晰:目标定位物化、泛化

三、特色实施形式表面化、形式化

四、特色内容局限化:重静态保护,轻动态发展

第三节 京族学校教育特色发展的问题分析

一、京族学校教育特色发展的政策保障体系不健全

二、教育领导对京族学校教育特色内涵的认识深度不够

三、政府给予学校发展教育特色的自主权有限

四、学校层面的特色教育发展积淀性不够

五、社区群众的文化传承自觉和学校文化传承的断裂

第六章 京族地区学校教育特色发展的理论阐释

第一节 教育特色发展的深入理解

一、学校特色发展执行偏差

二、学校特色内涵理解偏差

第二节 民族地区学校教育特色发展的应然思考

一、文化:学校特色发展的核心与灵魂

二、人的发展:学校特色发展的实质与目的

第三节 发展民族学校办学特色应处理的几对关系

一、“国家与地方”的平衡

二、“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三、“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第七章 民族教育特色发展的路径模式

第一节 政府、社区家庭以及学校三者相结合的特色开发模式

一、以村落社区、经济变迁和自然地理环境为宏观背景的教育特色发展

二、以社区文化和风俗的独特性为教育特色发展的中观背景

三、以政府、家庭和学校三者为教育特色发展的微观背景

第二节 民族地区学校教育特色的多元文化发展之路

一、开发多元文化课程

二、培养教师的多元文化素养

三、建立多样化的课程评价体系

结语

一、本研究的主要观点

二、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三、本研究的不足和今后有待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一 观察表

附件二 调查问卷

附件三 访谈提纲

附件四 田野日志节选

附件五 田野照片节选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的科研项目

后记

声明

展开▼

摘要

教育特色是当前教育研究的重点和热点。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因其不同民族在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而表现出更多的特殊性、差异性甚至是复杂性。在某种程度上,与其他地区的学校相比,民族地区学校教育面临的这些特殊性、差异性和复杂性,正是民族学校教育特色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本文基于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和民族学校教育特色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民族文化传承和特色的内在关系等为考察视角,选取广西东兴市澫尾村京族学校为个案,结合“文化位育”、“文化中断”理论,深入理解并重新阐释了教育特色、办学特色等概念。采用质性研究的田野调查方法,采用参与观察法、深入访谈法、问卷法对当地官员、教育界人士和社区人士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京族传统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承,试图探讨民族学校特色发展的内涵,以及在此特色建设路径下提高教育质量和对学生体现人文关怀的本质要求,希求为民族地区学校办学特色的发展提供借鉴。
   研究结果表明:当地人认为传承少数民族优秀文化是民族学校特色发展的主要内容,学校要通过传承主流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精髓,表达和体现出民族教育特色。同时,笔者也发现京族学校的教育特色发展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当地的教育特色缺乏理论基础,处于“无序”状态;重表象的文化传承,轻个体发展;重视固态文化保护,轻活态文化发展;保障体系不健全,评价制度“无个性”。其原因可能在于:第一,政府对民族学校教育特色发展的保障体系不健全,造成经费短缺、学校双语师资不够;第二,教育领导对学校教育特色的认识深度不够,忽视了个体发展;第三,政府给予学校开发教育特色的自主权有限;第四,学校层面的特色教育发展积淀性不够;第五,社区群众文化传承自觉和学校的文化传承的断裂。基于此,笔者结合京族学校面临的新的发展背景,探讨了京族民族地区的政策、地域、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对京族文化传承的影响,分析了影响京族学校办学特色发展现状、成绩、不足及其原因,并提出了一个符合京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特点的学校特色发展的模型。
   笔者认为,对京族学校在内的民族学校教育特色的发展研究,要从宏观背景(京族文化)、中观背景(社区文化)到微观的学校场域等的不同维度,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要从社区、家庭以及学校等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实现和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社区、家庭以及学校三者基于“人”(即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实现着彼此的有机结合,构建起三者三位一体的合作发展模式,可能更有利于促进社区、家庭和学校各自的个性发展目标以及彼此共同拥有的共性发展目标(即学生发展目标)的实现。
   整体的看,笔者认为,对京族学校教育特色的探讨和研究,其目的不仅仅在于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说,京族学校教育特色发展的目的在于通过对个体文化差异性的关注,挖掘和总结出适合学生成长特点的教学方式方法,以实现学生的最大发展。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