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民间信仰与民众生活研究——以陕西岐山的田野调查为例
【6h】

民间信仰与民众生活研究——以陕西岐山的田野调查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绪论

第一节 相关研究综述

第二节 几个概念和本文基本框架

第三节 主要研究方法及资料来源

第一章 当地民间信仰生成的背景与概况

第一节 当地生态环境

第二节 人文底蕴

第二章 民间信仰的断与续

第一节 民间信仰的“后台化”

第二节 民间信仰的复兴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常”与“非常”——人神鬼之交的场合

第一节 人神鬼之交的时间

一、岁时节日

二、人生仪礼

第二节 人神鬼之交的空间

一、周公庙

二、村庙·庙会

三、家宅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人神鬼之交的主体

第一节 人与神鬼之间的媒介

一、“坐堂”的神婆

二、“驱鬼”的法师

三、神婆与法师的比较

第二节 信众与经师

一、女性为主体的信众

二、念经的经师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人神鬼之交的仪式行为——以赎身礼和“散花米”为例

第一节 寄“娃”于神——岐山的托身·赎身礼

一、“把娃托付给你老了”——托身礼

二、“把娃还给我吧”——赎身礼

第二节 示好于鬼——诵经与“散花米”仪式

一、请经

二、安(内、外)坛

三、请灵安灵

四、诵经

五、升文送灵

六、散花米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岐山县民间信仰体系的构建及特点

第一节 岐山民间信仰体系的构成——人神鬼共存的三界宇宙观

一、等级森严的神界

二、祸福难料的人间

三、变动不居的冥界

第二节 三界之间的转换与互动

第三节 岐山民间信仰的当代特点

一、等级性

二、功利性

三、混杂性

四、世俗化

本文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玉陵老祖传血盆真经宝卷

附录二:普通经师念经文本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科研成果等

声明

展开▼

摘要

长期以来,民间信仰一直被视为愚昧落后的封建迷信而受到官方及知识分子的排斥或贬低;近年来,具有中国特色的民间信仰受到了海内外民俗学、人类学及历史学学者的普遍关注,形成了不少著名的分析模式、结出了累累硕果,但这些分析模式大多集中于对“结构”“象征”的探讨,将民间信仰与仪式视为文化现象或社会现象而未能立足民众的现实生活进行考察。所以大多难以回答:当前中国民众,尤其是农村地区的民间信仰及仪式呈现出什么特点?民间信仰及仪式为什么在历经文革摧残、科学更加普及的今天,在中国,尤其在中国农村地区大有复兴之势?
  本文针对陕西岐山地区展开的田野调查试图回答以上问题。该地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民间信仰与仪式极为盛行的地方,当地的各种民间信仰与仪式渗透于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与之水乳交融,因此更多地作为一种生活现象而存在。理应从“生活世界”的概念出发,回归民众的具体生活情境进行聚焦于微观层面、行动主体体验的剖析。基于这种立场,本研究对采取了民俗学研究中的“生活整体”取向,以共时性为视角,对建国后当地民众的民间信仰与仪式行为进行了考察;研究的方法以田野调查为主——充分采用了参与观察、深度访谈等方法,辅之以文献研究的方法。
  论文详细介绍了当地在生活中借助各种大小不一的仪式所开展的人神鬼之交。第一章首先介绍了岐山地区的生态环境及人文底蕴,尤其是其人神鬼三界并存、互动的民间信仰体系,作为全文的背景。第二章展现了文革时期在国家作为外力强行中断当地的民间信仰实践后,当地人神鬼之交转向“后台”秘密操作,又在文革结束政策松动后迅速复兴,并与政府达成了新型关系;正是在当地民间信仰与仪式实践的“断”与“续”间,国家与地方社会的相互关系得以呈现。第三章介绍了当地人神鬼之交的时间与空间,认为当地的民间信仰及仪式行为就在以个体或家庭为单位于家宅之中举行的、应和着自然及人生节点的“日常”行为,以及以村落庙宇为特定神圣空间人神共娱的庙会所体现的“非常”之间有规律地进行着切换。第四章分别介绍了当地民间信仰与仪式行为的主体——以女性为主的信众、经师、神婆以及法师,讲述了各种主体获得身份的过程及其在人神鬼之交的问题上所扮演的不同角色。第五章则详细介绍了当地两个颇为重要的仪式——以人神之交为特色的赎身礼和以人鬼之交为特色的“散花米”——之过程,来强调民间信仰与仪式行为在当地民众生活世界之中的相辅相成。第六章是对调查点当代民间信仰的构成以及特点的描述。人、鬼、神三者共存是当地民间信仰的宇宙观。无论是鬼界还是神界,都是当地信众根据现实世界臆想出来的。把自己在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想法寄托在臆想的鬼神世界中,希望在那些世界中得到实现。正因为有着如此的宇宙观,才使得当地的民间信仰显示出其独特性来。
  通过对当地民间信仰及仪式行为的详细介绍和分析,本文研究指出,当地民间信仰与仪式的兴盛正是由于其在现实生活中对于“人”这一主体的功能引起的。鬼神信仰带来的人神鬼之间的互动其实充当了在风险、灾难包括种种不确定性来袭时当地民众心理承受力的“减震器”,人神鬼之间的互动所投射的其实是当地人对现实秩序在主观生活世界里的重新安排;正是借助于鬼神信仰及相应的仪式行为之独特实践,当地民众营造了其独特的生活世界。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