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通婚圈变迁的研究——以农三师四十一团为例
【6h】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通婚圈变迁的研究——以农三师四十一团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绪论

第一节:选题缘由与意义

第二节:相关研究动态

一、关于通婚圈和婚姻的研究

二、关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研究

三、关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通婚圈的研究

第三节:主要研究方法

一、文献搜集分析法

二、民族学调查方法

第四节:相关概念与调查情况说明

一、相关概念说明

二、调查情况说明

第一章:四十一团简介

第一节: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

一、地理位置

二、自然环境

第二节:人口构成与生产生活

一、人口构成

二、生产生活

第三节:历史建制沿革

第二章:四十一团婚姻与通婚圈变迁的状况

第一节:团场人婚姻概况

一、1950-1965年的婚姻概况

二、1966-1979年间的婚姻概况

三、1980-1999年间的婚姻概况

四、2000年以来的婚姻概况

第二节:通婚圈的变迁

一、地理通婚圈的变迁

二、同乡观念影响下的通婚圈变迁

三、兵团特色的通婚圈

第三章:影响通婚圈变迁的因素探析

第一节:制度因素——文化迫力

一、“包办婚姻”

二、族际通婚

第二节:经济差异——选择更好的

第三节:乡土情结——熟悉的感觉

第四章:通婚圈变迁的影响

第一节:对通婚当事人的影响

一、对不同籍贯的当事人影响

二、对维汉通婚当事人的影响

第二节:对家庭和子女的影响

一、对家庭的影响

二、对子女的影响

第三节:对兵团的影响

结语

第一节:四十一团婚姻圈的历史意义

第二节:四十一团婚姻圈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三师四十一团建立于1950年初。它在新疆喀什市区附近担任着开发祖国边疆,保卫祖国安全的重要政治、军事任务。在这种特殊的体制下的人们均是来自祖国各地,他们当初是如何克服恶劣的生存环境,用自己的双手将大漠荒原变成绿洲农田?他们是如何适应边疆的生活,并且在这里结婚生子,为兵团的百年事业不断输入新鲜血液的?
   对婚姻的考察一直是民族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因为由两性关系缔结而成的家庭不仅是男女双方的事情,它还牵扯到新家庭建立后的适应与融合,影响到家庭社会关系网络的扩展和维持,对整个家庭起到保障和联系的作用。笔者认为,婚姻除了维护家庭的社会关系网络之外,也是需要将一种文化或是一种精神传承下去的过程,是对不同时代的印证。因此,兵团的通婚圈最能反映出不同时代的制度变化、社会心理和价值取向甚至是四十一团的变迁过程。
   全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研究的意义及相关研究情况概述,第二部分是对四十一团的历史背景、地理位置、生态环境和人口做大致的介绍,第三部分笔者首先将四十一团的婚姻状况分为典型的三个时代一一做介绍,每一个时期都因为不同的时期背景而各具特色,主要表现在择偶观、婚姻形式和生育观上。然后笔者在此基础上总结出通婚圈变迁的过程,在不同的时期,通婚圈的表现各不相同。而这些时代鲜明的婚姻圈存在的原因不单纯是因为传统的两家族间为了整合社会关系网络而缔结婚姻。它的背后有对国家意志的服从也有个人主义思潮的觉醒。第四部分主要分析了影响通婚圈的因素主要可以从政治制度角度、经济水平差异和中国人传统的乡土情结来考虑。第五部分就是婚姻圈产生的影响,主要包括对婚姻当事人、对家庭、对子女、对团场的影响来分析的,从整个团场的角度来看,婚姻圈对它产生的影响更大一些。通过以上对婚姻圈的描述与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人们为了自己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在不断更改着社会制度与规则,这种适应的过程是人的需要和能力的体现。婚姻圈的变迁反映了计划经济时代的思维方式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干预,以及改革开放之后市场经济的价值观与消费观对团场的社会结构与人员流动的影响。
   最后,笔者在对过去婚姻圈的变化过程中总结出来,婚姻圈的变化,是社会最基本的核心价值观念与不同体制背景等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它反映了人们对国家和制度改革中的调节与适应,这种影响逐渐从个人扩散至一个社区,一个团体甚至是一个时期,成为一种趋势,也因此形成了不同时期不同的婚姻特色。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