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论《四世同堂》中“家”的形象
【6h】

论《四世同堂》中“家”的形象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1章 引言

1.1 《四世同堂》的写作背景

1.2 《四世同堂》的研究综述

1.2.1 文学史上“大相径庭”的文学地位

1.2.2 “多维视角”下的文本研究

1.3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2章 文化心影下的“家”

2.1 “文化千层糕”中的“传统层”

2.2 “文化千层糕”中的“现代层”

2.3 “文化千层糕”中的“混合层”

第3章 “国家至上”感召下的“家”

3.1 孤舟上飘荡的“家”

3.2 战争催化下分裂的“家”

第4章 民族振兴下的“家”

4.1 从“离散”走向“回归”的“家”

4.2 “原乡追寻与重建”的“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三部曲的《四世同堂》是老舍在40年代的史诗巨著,小说通过战争作为“直接政治”对于老北平市民家庭的冲击,通过一个家庭的变迁,折射出了时代的变迁与历史的进步。本论文选取以《四世同堂》中“家”的形象的发展轨迹为切入点:从内蕴丰富的“文化千层糕”到战争催化下风雨飘摇的“家”,再到战后“家”的“复归”与“重建”的再出发。不断发生变化的“家”的形象,正是随着老舍从“文化反思”向“文化传播”,从“民族改造”到“民族振兴”的写作宗旨变化而改变的,在这其中,寄予着作家对传统的“家”向现代转型过程中的思考与构建,也饱含着作家对整个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深情和期许。
   论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分析深受传统孝悌文化浸染的老北平市民家庭大都是和睦而温暖的,即使家庭成员由于思想文化的差异而出现“文化千层糕”的现象,但这并未妨碍家庭保持其完整性,大家守望相助、孝悌传家,此时作品中的“家”的形象既是完整且丰富的。
   第二部分分析了由于战争的到来,“家”的形象开始了风雨飘摇。首先战争残酷性导致了家人惨死、家庭破裂的人间惨剧,但是也同时在保家卫国的思想感召下,一部分有勇气、有抱负的人走出家庭,成为战士,投身至民族抗战的洪流中,而另一部分人却因家庭责任而被家庭所羁绊但也难逃内心的折磨(老舍对他们的选择是理解而无奈,并非是讽刺与憎恶),这些都不可避免地使“家”处于“动摇”与“分裂”之中;
   第三部分分析虽然受到战争重创,但是“家”却仍坚强而完整地保存了下来,而作为抚慰心灵的“家”再次焕发出了它的温暖,“团圆”也成为了人们的心灵期盼。但是“团圆”并非简单意义上的“复归”,而是重建“家园”,通过寻找中华民族延续下去的文化之根,民族振兴的力量之源,老舍完成了其对传统“家”向现代转型的建构。
   结语是对老舍在《四世同堂》中“家”的形象的反思,从老舍小说预告中的“四世同亡”到小说最终文本的“四世同堂”表现了老舍思想的变化。虽然老舍受到时代大潮的感召,将小说的结局呈现为“团圆“的大结局,甚至在小说中最后让祁瑞全成为了家庭的支柱,但是相对来时前文本中瑞宣身上所体现出的文化丰富性,从艺术上来说小说的结尾是相对单薄的,文化的丰富性在相当程度上是流失了,这也体现出老舍在完成其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中的力不从心。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