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儿茶素酶促低聚反应的初步研究和红茶酯提取物的分离及活性分析
【6h】

儿茶素酶促低聚反应的初步研究和红茶酯提取物的分离及活性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绪论

1.1儿茶素低聚合物的形成

1.1.1儿茶素低聚合物的氧化形成途径

1.1.2儿茶素低聚合物的其它形成途径

1.2儿茶素低聚合物的分离纯化研究现状

1.3儿茶素低聚合物的鉴定分析方法

1.4儿茶素低聚合物的活性研究

1.4.1抗氧化作用

1.4.2抗癌,抗突变

1.4.3降血脂,血糖,抗动脉粥样硬化

1.4.4抑菌,抗病毒

1.5儿茶素酶促聚合反应的研究进展

1.6研究内容和试验设计

1.6.1研究内容

1.6.2试验设计

第二章 儿茶素酶促低聚反应条件的探究

2.1材料与方法

2.1.1试验材料

2.1.2高效液相检测方法

2.1.3温度对儿茶素酶促聚合反应的影响

2.1.4辣根过氧化物酶加入量对儿茶素酶促聚合反应的影响

2.1.5双氧水加入量对儿茶素酶促聚合反应的影响

2.1.6 pH对儿茶素酶促聚合反应的影响

2.1.7全波段扫描反应产物

2.1.8确定酶促低聚反应模型

2.1.9筛选反应物进行酶促反应

2.1.10 HPLC/MS分析酶促聚合产物

2.1.11柱色谱分离酶促聚合产物

2.2结果与分析

2.2.1确定高效液相检测方法

2.2.2确定酶促低聚模型参数

2.2.3筛选反应底物进行酶促聚合反应

2.2.4反应产物的质谱分析

2.2.5反应产物的分离纯化

2.3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红茶的提取分离及活性分析

3.1材料与方法

3.1.1试验材料及设备

3.1.2红茶酯提取物的制备

3.1.3红茶酯提取物过柱分离

3.1.4制备型HPLC进一步分离纯化峰组分

3.1.5分离组分的抗氧化及清除自由基能力

3.2结果与分析

3.2.1红茶酯提取物Sephadex LH-20分离结果

3.2.2制备型HPLC分离结果

3.2.3总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的能力比较

3.3讨论

第四章 红茶分离组分的质谱及核磁分析

4.1材料与方法

4.1.1试验材料及设备

4.1.2 HPLC/MS分析

4.1.3 NMR的分析

4.2结果与分析

4.2.1峰组分的HPLC/MS分析

4.2.2峰2的NMR分析

4.2.3峰3的UV-Vis和HPLC检测

4.2.4峰3的NMR分析

4.3讨论

第五章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 谢

作者简历及发表论文情况

展开▼

摘要

儿茶素低聚合物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如抗动脉粥样硬化、防止皮肤癌等,有些活性甚至高于儿茶素单体,其形成条件和途径比较复杂。本试验以儿茶素的消耗量和茶黄素的生成量为评价指标,结合反应前后体系对紫外可见光的吸收变化及HPLC/MS的分子量信息,确定以下酶促低聚反应体系:温度20℃,反应底物50mg,缓冲液(pH=5.0的磷酸缓冲液与丙酮按体积比为1:10)11ml,辣根过氧化物酶0.8mg,H2O2(3%v/v)0.3ml,磁力搅拌转速为700rpm,反应1h,pH=1.87的柠檬酸2ml终止反应。筛选8组反应底物采用此酶促低聚体系进行反应,除生成结构已经明确的茶黄素类衍生物,底物还聚合或分解产生分子量在200~1200之间、聚合度在五以内的低聚合物,其理化性质及结构有待进一步鉴定。 对红茶乙酸乙酯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及活性研究。结果发现,结合柱层析、分析型HPLC及制备型HPLC可对大吉岭红茶酯层提取物进行有效地分离分析,得到7个峰组分,并从峰3中分离出两种黄酮甙的混合物,HPLC/MS及NMR确认为槲皮素-3-βD-葡萄糖甙及槲皮素-3-β-D-半乳糖甙;采用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茶多酚(TP)、茶黄素(TF)、茶黄素单没食子酸酯(TFMG)、茶黄素双没食子酸酯(TFDG)作为对照,对红茶酯提取物的分离组分进行总抗氧化、清除OH·、O2-·、和DPPH·活性试验,并采用SAS软件进行差异显著性比较。结果表明,红茶提取物中儿茶素单体和低聚物的活性要高于高聚物,从而为筛选高活性红茶组分提供基础。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