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工艺作家”与日本传统工艺文化的现代转型——兼与中国传统工艺文化的转型比较
【6h】

“工艺作家”与日本传统工艺文化的现代转型——兼与中国传统工艺文化的转型比较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1章 绪论

1.1课题研究的背景和现实意义

1.2研究的方法和内容提要

1.3本文研究的“传统工艺文化”范畴

第2章 日本传统工艺文化的现代转型

2.1“美术”的诞生和“工艺”概念的形成

2.1.1“美术”概念的形成

2.1.2“美术”的成立以及其后“工艺”概念的形成

2.1.3明治20年代的“工艺”概念的变迁与其支持者

2.2日本近现代“工艺”概念的变迁及转型

2.2.1工艺的纯粹美术化

2.2.2传统工艺的开展

2.2.3民艺运动与民艺思想

2.2.4生活工艺的登场和开展

2.2.5文化遗产保护法令的制定

2.2.6现代转型的基石——“传产法”和“传产协会”

第3章 中国传统工艺文化的现代转型

3.1中国近代“工艺”概念演变

3.1.1“工艺”的现代意义

3.1.2“美术”概念的起源与含义

3.1.3工艺美术与设计艺术

3.2 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工艺美术(鸦片战争-侵华战争)

3.2.1南洋劝业会和巴拿马博览会

3.2.2近代工艺美术教育家

3.2.3近代工艺美术家

3.3战争时期中国的工艺美术(1938-1949)

3.3.1特殊时期手工业的重要意义

3.3.2国统区大后方的手工业

3.3.3解放区的手工业和传统工艺美术

3.4解放后中国的工艺美术(1949-1976)

3.5 21世纪中国工艺文化的发展趋向

第4章 中日现代转型中的关键因素比较

4.1从现代工艺大展纵观中日传统工艺现代转型

4.2日本传统工艺文化的现代转型的中坚——工艺作家

4.2.1近代工艺作家的定义和历史背景

4.2.2工艺作家对日本传统工艺文化向现代转型的作用

4.2.3日本近代工艺作家的团体和代表作家

4.2.4从“职人”到“工艺作家”

4.2.5工艺作家自觉性的苏醒

4.3中国传统工艺文化的现代转型的关键——工艺美术大师及工艺作家群体

4.3.1当代语境下中国工艺文化的窘境

4.3.2缺乏工艺作家群体的中国

4.3.3工艺美术大师的社会担当

4.3.4现代艺术家在中国工艺文化的现代转型发展中起到的作用

第5章 中日工艺文化现代转型的深层因素比较及中国传统工艺转型趋势研究

5.1中日近现代“工艺”概念的社会基础与思想意识比较

5.1.1日本“工艺”概念的社会基础

5.1.2中国“工艺”概念的社会基础

5.2中日实学文化深层因素的异同

5.2.1日本实学对传统工艺文化现代化转型的影响

5.2.2中国实学与传统工艺文化现代转型的关系

5.3中国传统工艺文化先现代转型的新起点

5.3.1“活态”发展与工艺作家对中国特殊国情的帮助

5.3.2中国传统工艺文化产业的现状和问题点

5.3.3中国传统工艺文化现代转型的再飞跃——作为一种生产活力而存在

5.3.4对工艺作家群的要求和期许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展开▼

摘要

随着全球现代化、产业化、商业化大趋势的冲击,传统工艺文化的现代转型问题日益被重视起来,人们开始寻找不是将其以“遗产”或“文物”的方式保存于记忆和博物馆中,而是以“产业”为依托,使其成为一种永葆生命活力并与时俱进的“活态”工艺文化。怎样保护和传承具有民族特点的传统工艺,并使它逐步融合于现代文明又得以健康转型和发展的问题,长久以来是不少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悠久历史的国家在迈向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严肃课题。本文通过对比研究中日两国“工艺作家”性质、地位,以及“工艺作家”群的孕生条件、自发觉醒的动力、对工艺转型的作为、对传统工艺文化现代转型带来影响与价值等多方面探讨,以及通过对现代日本“工艺作家”群的构成成分及工艺文化性质倾向进行梳理归纳,来探究日本各个“工艺作家”群体的创作思想和现代工艺转型和发展状况,找到支撑传统工艺文化现代转型的人为要素。本文从中日传统工艺文化向现代转型这两个方向进行纵向研究,分析异同,汲取日本方面可取的经验,完善我国传统工艺文化现代转型机制,为中国现代工艺文化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一定的启示,找出中国工艺文化现代发展过程中存在和面临的问题,并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一些思路.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