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乡村公共空间的再生设计研究——以武汉市余山村设计为例
【6h】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乡村公共空间的再生设计研究——以武汉市余山村设计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论文研究方法及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论文框架

第2章 乡村聚落公共空间环境概述

2.1 乡村聚落的形成和发展演变

2.2 乡村聚落的形成以及影响因素

2.3 乡村聚落公共空间主要形式

第3章 乡村公共空间环境设计原则

3.1 乡村公共空间环境设计案例研究

3.1.1 河南信阳郝堂村新农村规划设计

3.1.2 三原县柏社村地坑式窑洞村落更新改造设计

3.2 乡村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原则

3.2.1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3.2.2 乡土文化的延续原则

3.2.3 实用与节制发展的原则

3.2.4 现代技术的应用原则

3.3 乡村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目标

第4章 余山村公共空间环境地域性设计实践

4.1 余山村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地域性分析

4.1.1 余山村基本概述

4.1.2 地区乡土文化与风俗

4.1.3 自然环境及资源

4.2 余山村公共空间环境使用需求分析

4.2.1 公共空间的组成形式和特点

4.2.2 使用需求分析

4.3 余山村公共空间地域性设计

4.3.1 公共空间总体布局

4.3.2 公共景观空间塑造

4.3.3 村落广场空间营造

4.3.4 街巷空间改造

4.3.5 祠堂与戏台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毕业设计:乡村复兴 余山村村落再生设计

展开▼

摘要

乡村是人类聚集的初级形态,乡村以其属于它所处场地的丰富形态,富有活力的空间布局,尺度宜人的建筑形式,体现着其异于城市的独特魅力。乡村的公共空间是乡村居民生活、休闲、交往、民俗、祭祀等活动发生的物质载体,它伴随着乡村发展一路走来,是乡村聚落中最具活力的场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乡村也在持续的更新,经济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变迁等。然而在乡村发展正朝向未来迈进的时候,作为乡村空间中最具代表性和文化性的传统乡村公共空间却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不断衰落,作为聚集乡村活力和延续乡土文化的传统空间,它的更新步调应该和乡村发展相一致。在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出现了“新常态”趋势的背景下,乡村聚落的建设也会产生新的特征。在这样的发展机遇下,针对乡村记忆中有重要位置的传统公共空间再塑造的策略进行探讨,对乡村的复兴和发展至关重要。
  乡村的公共空间是村民生活生产、交往休闲、民俗祭祀等等活动的重要场所。作为传统村落生活的重要场所,公共空间却在慢慢地衰败。传统乡村的公共空间对乡村文化和传统习俗的延续以及凝聚乡村活力的作用必须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以鄂北的武汉市余山村为例,探讨乡村公共空间再生的策略与方法,以乡土传统文化为核心,通过整体规划塑造传统乡村的公共空间,使其焕发出新的活力。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