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京津冀协同发展下非首都功能疏解对策研究
【6h】

京津冀协同发展下非首都功能疏解对策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1 引言

1.1绪论

1.1.1 京津冀发展现状及非首都功能疏解必要性研究

1.1.2 国际都市圈功能疏解案例及经验研究

1.1.3 非首都功能疏解中京津冀协同发展对策研究

1.2 研究框架与方法

1.2.1 研究框架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创新点

2 理论基础与经验借鉴

2.1 国内外理论与研究综述

2.1.1 都市圈理论基础

2.1.2管理学理论

2.1.3 都市圈城市职能相关研究

2.1.4 功能要素疏解相关研究

2.1.5 非首都功能疏解相关研究

2.2 国际都市圈功能疏解的经验

2.2.1 美国波士华都市圈

2.2.2 英国伦敦都市圈

2.2.3 日本东京都市圈

2.2.4 法国巴黎都市圈

2.2.5 国际都市圈疏解经验与启示

3 京津冀发展现状及功能要素疏解

3.1 京津冀发展的不均衡性

3.1.1 内部经济发展差距明显,优秀生产要素单向流动

3.1.2 产业结构差异显著,难以形成良性互动

3.1.3 行政壁垒影响合作,跨省政策保障缺乏

3.1.4功能发展与定位偏离,区域优势有待提升

3.2 北京市发展现状

3.2.1 北京市人口要素发展特征

3.2.2 北京市产业要素发展特征

3.3 功能要素疏解

3.3.1 人口要素疏解

3.3.2 产业要素疏解

3.3.3 土地利用要素疏解

4 非首都功能疏解建议与对策

4.1 建议

4.1.1 人口要素疏解

4.1.2 产业要素疏解

4.1.3 土地利用要素疏解

4.2 对策

4.2.1 构建人口合作管理机制,承接人口迁移

4.2.2 统筹三方发展需求,承接产业疏解

4.2.3 推动区域合作,打破土地要素壁垒

4.2.4区域多种功能协调发展,以点带面推动一体化进程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北京市作为我国国家首都,同时兼具经济、文化与政治中心的多重功能,表现出城市功能集聚优势。城市功能的过度集中导致城市问题涌现,体现在交通、环境、经济、社会、土地、社会福利等各个方面,因此北京市的未来城市定位和发展方向成为城市治理的重点问题。2015年,“非首都功能疏解”提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区域背景下,研究非首都功能疏解对策具有极强的理论及现实意义,对首都功能定位、功能疏解与调整策略、推动城市各系统协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以管理学思维为研究思路,从背景研究、现状研究、机制研究和经验研究四个层面,分析非首都功能疏解必要性。研究主要着眼于要素疏解,分为人口、产业和土地利用三个层面,结合其疏解必要性与疏解机制,为非首都功能疏解提供建议。通过现状研究,发现非首都功能疏解必要性体现在以下方面:(1)职住空间不匹配造成通勤成本提升、交通拥堵严重,人口扩张导致人均资源拥有量较低、资源缺口加剧,人民生活对城市公共服务提出新的要求、社会福利压力提升;(2)北京市当前产业结构较为冗杂,不符合首都定位的产业阻碍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重点产业优势不显著、低端产业占用生产资料、京津冀产业合作水平较低,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3)土地资源本身的固有稀缺性,中心城区土地由于历史建设而逐渐趋于利用饱和,城市向外扩张导致城市整体可控性降低,土地价格过高导致房价抬升。
  在北京市的首都定位下,借鉴国际都市圈发展方式及核心城市疏解经验,对北京市非首都功能疏解提出以下建议:(1)人口要素疏解方面,就业郊区化疏解推动职住空间均衡,产业外迁带动人口迁移、降低人口负荷,推动人口结构高学历化、年轻化疏解;(2)产业要素疏解方面,基础性产业外迁,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与升级,加强京津冀产业结构互补;(3)土地利用要素疏解方面,拆除与改造老旧项目,严格化审批新建项目,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合理化和均衡化。此外,非首都功能疏解同样要求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配合,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构建人口合作管理机制,承接人口迁移;(2)统筹三方发展需要,承接产业疏解;(3)推动区域合作,打破土地要素壁垒;(4)区域多种功能协调发展,以点带面推动一体化进程。通过非首都功能疏解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共同推进,减小北京市城市发展压力,构建可持续发展的首都模式。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