癫狂病古今治疗思想演进及述评

摘要

癫狂一病归属于中医神志病范畴,古今文献中对此病颇多记载,历代医家均提出认识、辨治此病的经验之谈.系统发掘和梳理有关癫狂病的古今治疗思想并加以述评,从中获取当下对于癫狂病治疗有所助益的理论借鉴,将是促进中医药防治癫狂病能力提高的重要基础工作.在癫狂的病因病机上,中医学也经历了由简单到深入、由片面到多元、由外邪到内因的发展历程,由古至今逐渐走向成熟完善。总体来看,无论哪个时期中医对癫狂病因都详论了情志致病之因,认为人之情志由五脏所主,若过忧、过恐、大喜、大悲等伤害五脏之志,导致神志错乱,则发为癫狂,由此则于临床多考虑患者情志病因,从而更加注重避免情志刺激及应用适当的情志疗法。中医还提到社会因素对于癫狂发生的影响,从而使得医者在分析癫狂病情时能够做到综合考虑,制定全面治则。这也体现出中医学的学术范式与当今医学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吻合。除了情志、社会原因,中医认识癫狂还逐渐从以外邪为主转向重视内伤因素,归于脏腑内伤所导致的阴虚痰火上扰或阳虚痰饮内停,痰蒙神志而生癫狂,强调了火、热及病理产物在癫狂发生中的作用,脏腑涉及心、肝、脾、肾等。这样的病因病机理论认识直接指导着临床方药的应用,极大扩展了中医癫狂的临床实践范围。另外,历史上关于血瘀致狂的记载,也为后人制定活血化瘀法治疗癫狂奠定了理论基础,成为中医癫狂实践中的一大创见,临床也已取得较好疗效。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