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瘀证客观性指标与骨代谢标志物及骨密度的关系研究

摘要

目的:通过血瘀证的客观化检测指标与骨代谢生化标志物的相关性研究,探求血瘀证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发病机制之间的联系,为评价骨质疏松症的严重程度寻求依据,为进一步预防和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提供方法. 方法:对500名就诊于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老年病科门诊及住院部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运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记录患者骨痛程度积分的情况,测量骨密度T值,抽血检测血瘀证客观化指标及骨代谢生化标志物,得到并记录结果.参照西苑医院老年病科李跃华教授30余年的临床工作经验,将这500例患者分为肝肾不足、脾肾两虚、脾肾两虚兼血瘀三种证型.比较上述三种骨质疏松症证型之间的年龄、性别、骨痛积分值、骨密度T值、骨折发病率、血瘀证指标与骨代谢指标的关系等指标.将全部入选病例应用统计软件对检测数据进行分析,观察血瘀证客观化指标和骨代谢生化标志物的相关性,并得出结论. 结果:1.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女性占大多数,男女性别比例大约为1:4.4.2.500例患者中,40-49岁占2.2%,50-59岁占14.4%,60-69岁占33%,70-80岁占50.4%.伴随年龄的增长而使患病风险逐渐增加,是骨质疏松症作为退化性疾病的发病特点.3.500例患者中,肝肾不足证占15%,脾肾两虚证占21.8%,脾肾两虚兼血瘀证占63.2%,脾肾两虚兼血瘀证是本次研究中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最高发证型.4.从三个证型来看,随年龄增长,骨质疏松症发病率均上升,其中,在各年龄分层中,脾肾两虚兼血瘀证人数均最多.5.三个证型的骨密度T值为:肝肾不足证-2.944±0.574;脾肾两虚证-3.158±0.554;脾肾两虚兼血瘀证-3.876±0.958.其中,脾肾两虚兼血瘀证患者骨密度T值最低,具有骨质疏松程度最重的发病特点.6.肝肾不足证、脾肾两虚证、脾肾两虚兼血瘀证三种证型的骨痛积分值,分别为:9.86±2.67,10.09±3.53,13.32±2.98.其中,脾肾两虚兼血瘀证的骨痛积分值最高,说明其骨痛的程度最严重.7.500例患者中,既往骨折病史或就诊时有骨折的患者共143例,占总人数的28.6%.上述三种证型病理性骨折发生率:肝肾不足证为3.49%,脾肾两虚证为13.99%,脾肾两虚兼血瘀证为82.52%.在本次研究中脾肾两虚兼血瘀证是因骨质疏松引发骨折的高发证型.8.内皮素、血栓素、前列环素等血瘀证指标与骨形成标志物骨钙素、骨碱性磷酸酶、I型前胶原羧基端前肽的相关性:(1)内皮素与骨碱性磷酸酶的相关性系数为r=-0.538,内皮素与骨钙素的相关性系数为r=-0.652,内皮素与I型前胶原羧基端前肽的相关性系数为r=-0.543;(2)血栓素与骨碱性磷酸酶的相关性系数为r=-0.593;血栓素与骨钙素的相关性系数为r=-0.615;血栓素与I型前胶原羧基端前肽的相关性系数为r=-0.519;(3)前列环素与骨碱性磷酸酶的相关性系数为r=0.311,前列环素与骨钙素的相关性系数为r=0.497,前列环素与I型前胶原羧基端前肽的相关性系数为r=0.341.9.内皮素、血栓素、前列环素等血瘀证指标与骨吸收标志物酸性磷酸酶、I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的相关性:(1)内皮素与酸性磷酸酶相关性系数为r=0.524;与I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的相关性系数为r=0.488;(2)血栓素与酸性磷酸酶相关性系数为r=0.434;与I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的相关性系数为r=0.637;(3)前列环素与酸性磷酸酶的相关性系数为r=-0.308;与I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的相关性系数为r=-0.373; 结论:骨质疏松症与性别、年龄密切相关,是增龄性高发疾病;肾虚是骨质疏松症发病的根本因素,随着涉及脏腑的虚损程度的增加,以及病程日久瘀血的产生,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率也随之升高;脾虚是加速骨质疏松症发病的重要因素,脾肾两虚兼血瘀型成为病理性骨折的高发证型,也是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高发证型;该证型患者具有骨密度T值低、骨痛积分高的发病特点.血瘀证的客观性指标与骨形成标志物具有呈负相关性的特点,与骨吸收标志物具有呈正相关性的特点。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