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会议>全国第四届教育伦理学学术研讨会 >新媒体语境下大学生道德赋能探析

新媒体语境下大学生道德赋能探析

摘要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微博、微信等网络新媒体迅速普及并日益推动碎片化趋向的信息洪流,其在不断社会化的发展过程当中带来了社会关系的消解和重构.一方面,新媒体打破了高校德育工作原有的"一元"和"单向"的传播格局,充斥着多元价值和高度互动的新媒体环境使得大学生的信息渠道、个人追求、价值观念都比之前更为复杂,高校德育工作在媒介技术带来的各类变化中尤其显得渍散,有效性大不如前,因而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另一方面,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校园各类新媒体平台的兴起为大学生"道德赋能"的实现提供了契机和充分的条件:高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及传播可以借助新媒体技术进行调适与深化,新媒体所激化的"液态新闻"环境亦迫使高校把校园媒体"话语权"下放,促使更多的大学生可以参与到官方校园媒体乃至高校德育工作的内容生产当中;作为另类公共领域的校园新媒体提供了更多"公共性"的可能,大学生群体得以突破时空限制在新媒体中再现其形象及观点,获得一定的"可见度",同时不同身份的校园群体诸如校方、教师、学生可以通过新媒体进行"对话"与交互,这些校园公共领域所具备的"公共性"特征为大学生道德赋能的实现提供了充分的条件.本文将围绕"道德赋能"的概念,试图为高校大学生德育工作提供一个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应用性的分析视角——即强调在高校德育工作中对大学生的"道德赋能",以应对新媒体带来的挑战与机会.对大学生进行道德赋能,即不再以单向灌输的方式培育大学生的德智成长,而以可行的机制让大学生在新媒体的影响下进行反思并获得适当的行为动机,同时给予充分的平台积极鼓励大学生参与到公共事务的讨论之中,成为公共领域的一员,让大学生透过新媒体实践活动启发、诱导、培养内在的理智、道德和精神潜力.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