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会议>成都中医药大学2014年度研究生论坛 >浅析古代医家针灸治疗失眠的思路总结与应用

浅析古代医家针灸治疗失眠的思路总结与应用

摘要

笔者就古代医家针灸治疗失眠的思路进行总结与思考讨论.古代医家针灸治疗失眠的取穴是基于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基础之上循经取穴,并注重远端取穴,且多运用具有特殊作用的特定穴。循经取穴规律是首取足太阳膀胱经穴,也常用任脉穴、足太阴脾经穴和足阳明胃经穴;特定穴取穴规律是首取背俞穴,也常用原穴和五输穴;分部取穴规律是首选下肢部穴,也常用胸腹部穴。古时失眠多由其他病证导致,选穴多为治疗主证主病为主,选穴思路多侧重在“心主神志”及“胃不和则卧不安”理论,故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为常用经脉。因古代对失眠的治疗多针对继发性失眠,对于单纯性失眠的论述较少。如提出了阴阳跷脉调治失眠的治法,但对申脉、照海穴的应用未进行阐述;而对于营卫、阴阳的调整多通过针灸补泻手法,根据笔者的临床跟师学习,发现对于单纯性失眠的治疗从调和营卫阴阳的角度可以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特提出以下三种想法:根据卫气循行流注规律,于卫气由阳跷脉入足少阴肾经时,取肾经首穴涌泉针灸,以引阳入阴;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各行50圈后,于半夜子时营卫二气会合于手太阴肺经,此时取肺经原穴太渊平补平泻,以调和营卫运行规律;按照营气的经脉流注次序,取各经的首尾穴进行针灸,以调和阴阳营卫,治疗失眠。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