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会议>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第十八届年会 >审美阐释的维度——王阳明良知本体论与西方两种良知学说的比较论析

审美阐释的维度——王阳明良知本体论与西方两种良知学说的比较论析

摘要

王阳明的"良知本体论"心学思想集中国古代良知学说之大成,代表了中国古人思考"良知"问题的最高理论成就."良知本体论"蕴涵了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关涉到中国古人安身立命的各个方面."良知"的发用流行同时也就是中国古人生命意识和生存状态在世间的全面敞开.虽然它最终以道德实践为归依."良知"问题在西方思想界也受到广泛的关注.西方哲人就此提出了许多极有见地、极具价值的观点.本文的余论部分把王阳明的良知本体论与西方两种重要的良知学说进行简单的比较研究,指出海德格尔的良知存在论和斯坦因的两个层面的良知分析都揭示出了一个“浑融”的良知。在存在论意义上,良知关涉到存在之本身,它的呈现昭示了此在之诸种可能存在的全体敞开。此在由此获得了“诗意的居住”的可能。在人格建构的意义上,日性良知与月性良知的交融互补使个体生命的自由完善成为可能。“良知”不再仅仅局限、执着于一个层面、一个维度,而是浑融一体、兼收并蓄,良知内涵的扩充和深化使它可以融贯于个体生存的各个层面。这是一种现代的良知观,它消解了传统良知学说(孟子、王阳明、康德、黑格尔等等)中单向度的本质规定,而是为个体生存的完满自由、健康发展提供多向度、多元化的启示。这种“浑融”的良知观使良知本体论的现代美学意义得以揭示;良知的呈现与扩充使个体意识到人性本身的丰厚与深邃,它启示着、呼唤着、指引着每一个体成就自我,走向真、善、美的自由统一。王阳明的“良知本体”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了向着“浑融”突破的特性,但是它归根结底是执着于伦理属性之一隅的。由此也就严重的制约了王阳明良知本体论美学意义的充分实现。王阳明“致良知”的目的设定是“圆善”,而不是审美。王阳明心学将外在的道德律令内化于先验的良知本体,并且赋予它“至善”的本质属性。在王氏心学中,“良知”承担着为人伦规范及宇宙万物“立法”的任务。现代“浑融”的良知则只注重人格建构与个体生存的问题,与外在的制度建构没有直接关系。于是,新儒学(以牟宗三为代表)所提倡的“道德形而上学”及新时期的“内圣外王”在浑融的现代良知观里找不到依据。在一定意义上,新儒学确实是宋明理学(特别是陆、王心学)的“回光返照”。牟宗三试图以“良知的坎陷”为依据而重建道德本体世界的构想也只能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而已。“良知”由单一走向浑融,自觉的放弃了“立法”的功能。但是作为人的自然生成和社会生成的标志,良知又是亘古长存于每一个体之中的。每一个现代人都时常要倾听“良知的声音”,都时常在与浑融的良知的默默交流中完善和提升自我,使自我自由的栖居于大地之上。由此可见,“良知本体论美学”具有极其重要的世界性、现代性的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