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会议>2015全国中医学派学术研讨会 >解析易水学派药物入经引经学说

解析易水学派药物入经引经学说

摘要

"归经"首次作为一个药学概念出现是在清代沈金鳌的《要药分剂》中,其将"归经"一词作为专项列于"主治"项后说明药性,并采用五脏六腑之名.但归经理论的先声早在《内径》中就出现了,《素问·宣明五气篇》己论述了五味作用定向定位的概念,云:"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说明药有酸、苦、甘、辛、咸五味之特性,对其相对应的五脏具有选择性作用.《伤寒论》的六经分经用药为归经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宋代寇宗爽《本草衍义》则部分的阐述了药物定向定位的归经作用,并且逐渐和脏腑经络联系在一起。至张元素的《医学启源》、《珍珠囊》才正式将归经作为药性加以论述,认为根据药物的性能和趋向应用药物,临床上能够获得更好的疗效,首次使用了“入”某经的语词。王好古的《汤液本草》中有77味药物以“入某经”、归“某脏”为专项加以说明其归经,至此归经理论正式确立。入经即归经,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即某药对某些脏腑经络有特殊的亲和作用,因而对这些部位的病变起着主要或特殊的治疗作用,易水学派发展了药物归经学说。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