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他汀类药物对急性心肌梗死血脂及炎症因子的影响

摘要

目的:比较阿托伐他汀、氟伐他汀与瑞舒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C)、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HDL-C)及炎症因子hs-CRP、IL-6的影响。在以炎症为特征的机体代谢紊乱过程中,血脂代谢也将发生变化。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急性期反应中血脂代谢发生一系列变化,血浆甘油三酷和极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升高,HDL-C,LDL-C和总胆固醇水平减低。脂蛋白动态平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所有脂蛋白并不是均匀动脉粥样硬化。三种他汀类药物通过抑制内源性脂蛋白合成和上调膜结合的LDL-C受体的表达来达到其主要治疗效果,其调脂作用包括降低LDL-C和升高HDL-C。在活化巨噬细胞分泌的IL-1、IL-6等细胞因子刺激下,CRP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处的平滑肌细胞产生,并在该病变处直接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血管并发症的发展。在急性期过程中,hs-CRP和IL-6水平亦呈动态变化。实验通过测定炎症指标改变量比较三种他汀类药物抗炎作用相对强弱。rn 方法:2013年3月至2013年12月,选取发病24小时以内入住CCU科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计75例,均符合美国心脏病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CC)、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Association,AHA)制定的诊断标准。缺血性胸痛的临床病史,心电图的动态演变,心肌损伤标志物升高。所有入选患者入院前1月内均未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随机分为三组,各组分别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氟伐他汀80mg、瑞舒伐他汀lOmg晚一次口服,共用药7天。测定三组治疗前后血清LDL-C、HDL-C及hs-CRP、IL-6水平。rn 结果:三组LDL-C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三组间比较尚不能认为阿托伐他汀组与氟伐他汀组之间、氟伐他汀组与瑞舒伐他汀组之间有差别(P>0.05),但瑞舒伐他汀组降低LDL-C作用强于阿托伐他汀组(P<0.05);氟伐他汀组HDL-C无明显变化(P>0.05),其余两组降低(P<0.05或P<0.01),阿托伐他汀组与瑞舒伐他汀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hs-CRP均不同程度升高(P<0.01),改变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于IL-6,阿托伐他汀组和氟伐他汀组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瑞舒伐他汀组治疗后较治疗前降低(P<0.05)。三种他汀类药物均具有调脂作用,能不同程度地抑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炎症反应,其中瑞舒伐他汀lOmg抗炎作用最强,其次为阿托伐他汀20mg和氟伐他汀80mg.后两者无统计学差异。rn 结论:大型、多中心临床试验己经证实,通过使用HMG-CoA还原酶抑制剂(他汀类)抑制内源性胆固醉合成可以降低心血管危险人群的原发和继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概率。他汀类药物挽救生命、减少冠心病患者心肌梗死和中风。但关于用药的恰当剂量、达标(胆固醇、LDL)方法的效用仍有争议。目前,使用低剂量的他汀类药物及不遵守指南的用药是减低降脂疗法作用的主要原因。本试验中,阿托伐他汀、氟伐他汀与瑞舒伐他汀短期用药均可降低LDL-C水平,瑞舒伐他汀作用最强;氟伐他汀可提高HDL-C水平;除此之外,三种他汀均具有抑制炎症反应、降低炎症因子水平作用,瑞舒伐他汀强于阿托伐他汀及氛伐他汀。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