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会议>第十届中国南方骨质疏松论坛暨重庆市医学会骨质疏松年会 >腰椎融合术后相邻节段退变的相关因素分析

腰椎融合术后相邻节段退变的相关因素分析

摘要

目的:探讨腰椎融合术后相邻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的影响因素.rn 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2009年1月-2011年1月因腰椎管狭窄症行腰椎后路融合手术患者109例,其中男39例,女70例,年龄24-79岁,平均54岁.门诊随访2-4年,平均3.4年.应用DCRA(distortion-compensated and stereophotogrammetricroentgen analysis)法,分别测量术前融合节段角度(fusion angle,FA)、融合节段头尾端相邻节段角度(proximal angle,PA; distalangle,DA)、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融合与非融合相邻节段移位距离(slip distance.SD)等参数,并记录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密度、融合节段数.以术后2年时站立位X线片相邻节段滑移≥3mm定义为ASD,将患者分为退变组(A组)和非退变组(B组).采用t检验及X2检验比较两组间各指标的差异,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ASD的影响因素.rn 结果:A组18例(16.5%),B组91例(83.5%).发生退变所有患者均为融合节段头端相邻节段退变.A组患者术前LL为29.8±12.5°,B组为32.4±11.2°;A组SS为31.5±12.1°,B组为37.4±13.4°;A组FA为18.3±9.0.,B组为14.8±10.5°; A组PA为6.8土3.2°,B组为7.2±5.2°;A组PI为42.3±9.8°,B组为49.9°±9.8°.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密度、融合节段数及DA等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I值与ASD发生率有显著相关性(P<0.05).rn 结论:PI值是衡量患者融合术后整体平衡代偿能力重要指标,过小的PI值可能是导致术后ASD的重要因素.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