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护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措施的前瞻性监测研究

摘要

目的:探讨医护人员职业暴露发生的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为临床医护人员正确执行防护措施提供依据。rn 方法:采用前瞻性调查的方法,监测医护人员职业暴露发生的情况。首先制定《医护人员职业暴露处置、报告流程》(简称《流程》),并下发至各临床科室,要求医护人员在工作中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发生职业暴露时按照《流程》进行局部应急处理,然后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感染管理科根据暴露源的种类决定采取不同的强化免疫措施,定期随访观察。rn 结果:2004年~2009年共有129例医护人员报告职业暴露,其中2004年14例,2005年12例,2006年22例,2007年27例,2008年28例,2009年26例;在报告的129例职业暴露中,暴露源病毒标志物阳性占94.57% (122/129),可见,有不少暴露源病毒标志物阴性的针刺伤没有按《流程》报告。暴露源的种类为HBV 117例(占90.70%)、HCV 2例(占1.55%)、HBV和HCV双重暴露2例(占1.55%)、HIV l例(占0.77%)、暴露源不明确5例(占3.88%)、暴露源病毒标志物均为阴性2例(占1.55%)。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的主要环节:拔针及拔针后放置不当39倒(构成比为30.23%)、手术操作中29例(构成比为22.48%)、动静脉穿刺及其他穿刺26例(构成比为20.16%)、针头用后处置24例(构成比为18. 60%)、针头回套5例(构成比为3.88%)、黏膜暴露6例(构成比为4.65%)。本研究报告的129例职业暴露中,护理人员96例,占74.42%;医师33例,占25.58%。不同职称医护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比例不同,职称较低的医护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比例较高。医护人员职业暴露防护效果:129例职业暴露的医护人员均按照《医护人员职业暴露处置、报告流程》进行局部应急处理,127例进行了强化免疫接种,6个月后随访观察,未发生职业暴露感染现象,防护率100%。rn 结论:医护人员职业暴露以针刺伤为主,拔针、拔针后的处置是针刺伤的高危环节;护理人员是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医护人员重视自身防护和暴露后的处置是降低职业性感染的有效方法。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