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会议>中国图书馆学会2011年年会 >解放区抗战歌谣的艺术特点

解放区抗战歌谣的艺术特点

摘要

解放区抗战歌谣是中国民间音乐与民众诗歌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是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推动了"下里巴人"的民众歌谣第一次登上"大雅之堂",深刻影响着中国近现代作家诗歌、音乐、文学等文艺创作活动.同时,它作为中华民族抗战语境下的一种语言、音乐、舞蹈及诗歌等体裁熔为一炉的艺术表现形式,是解放区军民的战斗生活与思想感情最直接、最真切的艺术反映,并以其创作方式、创作思想、艺术结构、艺术手法等艺术规律特点,集中体现了广大军民群众无与伦比的艺术创造力与感染力.解放区抗战歌谣在创作思想与理论建树方面有着显著的无产阶级文艺方针与指导思想的特点。在艺术创作结构方面,同样继承了传统民间歌谣的这种语言系统模式,解放区抗战歌谣在中国共产党的引导下,作家、音乐家、诗人、农民诗人及歌手等文艺工作者广泛而深入的参与,更多地创作出了适应全国抗战主题语境和思想意识的各种变异式的抗战歌谣,使民间歌谣在抗战时期焕发出奇光异彩,并促成了中国民间歌谣的新高峰。而解放区抗战歌谣是具有革命斗争性的民族化、大众化的诗歌与音乐艺术,它集中了人民群众的语言艺术精华,其艺术表现技法更是不胜枚举。除赋比兴外,还反复运用比喻、拟人、双关、重叠、白描、夸张、象征、衬托、谐音、摹声、摹色等琳琅满目的修辞格律技法,各修辞格律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它们常常交替出现,甚至交织于一体,从而创造出一幅幅情景交融、生动鲜活、令人神往的艺术境界。在中国共产党的指导与引领下,各解放区的文艺工作者积极向传统民间民歌民谣深入学习借鉴,创作出了一大批抗战歌谣,并在歌谣的体裁体例上也有了新的拓展,如民间歌舞表演、群众性合唱、西式乐器的引入、与话剧戏曲相结合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