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成都市建设用地结构与社会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关系研究
【6h】

成都市建设用地结构与社会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关系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论文说明

声明

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

1.2.2 国内相关研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

1.3.1 研究区概况

1.3.2 数据来源及处理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成都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现状及时空演变分析

2.1 主要研究方法

2.1.1 马尔可夫链

2.1.2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

2.1.3 线性加权评价法

2.2 成都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现状分析

2.2.1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指标体系构建及权重确定

2.2.2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总体特征分析

2.2.3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空间格局分析

2.3 成都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时空演变分析

2.3.1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时序演变与空间转移

2.3.2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空间关联格局演变

2.4 小结

3 成都市建设用地结构现状分析

3.1 主要研究方法

3.1.1 建设用地数量结构分析方法

3.1.2 建设用地空间结构分析方法

3.1.3 建设用地结构现状形成机制分析方法

3.2 成都市建设用地数量结构分析

3.2.1 多样化分析

3.2.2 集中化分析

3.2.3 组合类型分析

3.3 成都市建设用地空间结构分析

3.3.1 建设用地类型空间分布特征

3.3.2 建设用地类型空间形态特征

3.4 成都市建设用地结构区域差异的形成机制

3.5 小结

4 成都市建设用地结构时空演变分析

4.1 主要研究方法

4.1.1 建设用地结构信息熵

4.1.2 建设用地结构均衡度和优势度

4.1.3 偏移-份额模型

4.2 成都市建设用地结构整体变化分析

4.2.1 成都市建设用地结构变化特征分析

4.2.2 成都市各区域建设用地结构变化特征

4.2.3 成都市建设用地结构变化驱动力分析

4.3 成都市建设用地类型演变分析

4.3.1 建设用地结构类型演变特征分析

4.3.2 建设用地类型演变成因分析

4.4 成都市建设用地空间配置变化分析

4.5 小结

5 成都市建设用地结构与社会经济发展耦合协调评价

5.1 主要研究方法

5.1.1 系统发展度模型

5.1.2 耦合度模型

5.1.3 耦合协调度模型

5.2 指标体系及权重

5.3 成都市建设用地结构与社会经济发展耦合协调现状分析

5.4 成都市建设用地结构与社会经济发展耦合协调演变分析

5.4.1 时序演变分析

5.4.2 空间演变分析

5.5 小结

6 结束语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展开▼

摘要

随着全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建设用地结构演化日益成为现在乃至将来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特征。同时,在建设用地内部,由于用地结构和空间布局不合理而导致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不断涌现,如城市功能混乱、环境污染、粮食安全危机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地区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目前,国内外对建设用地结构与社会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关系的研究还非常匮乏。因此,本文基于系统理论学、区域经济学、计量地理学等相关学科理论,综合选取具有明确意义的定量分析指标和数学模型,借助GIS空间分析技术相结合,对成都市建设用地结构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建设用地结构-社会经济发展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现状及其时空演化规律展开探讨,以期为该区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建设用地结构调整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提供理论支撑,为实现土地与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成都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其时空演变特征
  (1)全市各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不高,局域呈现强者偏强,弱者偏弱,高、低水平相对集中的“凹型”分布特征;空间上已形成“中心-外围”型分布结构。(2)1996-2010年,全市各区域社会经济总体呈现同步稳定增长,存在向自身俱乐部趋同的现象。(3)1996-2010年,全市各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空间集聚性在不断增强;全市以主城区和近郊区为主导的社会经济发展空间“双核”结构形态已经凸显,远郊区面临着被边缘化的态势。
  2.成都市建设用地结构现状特征
  (1)数量结构方面,成都市建设用地结构多样化指数和集中化指数平均值分别为0.453和0.120,组合类型数为2种,说明全市多样化程度较高,集中化程度较低,用地结构的整体功能性有待增强;建设用地数量结构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从主城区向远郊区建设用地结构的多样化程度和功能性整体呈现不断递增的态势,而集中化程度呈不断递减。(2)空间结构方面,全市城镇建设用地空间展布相对集中,而其他建设用相对分散,各地类斑块空间形态并不复杂;建设用地空间结构亦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从主城区向远郊区建设用地的空间展布趋于离散化,斑块形态趋于复杂不稳定化。(3)成都市建设用地结构特征各指标与各灰色因子间的关联度都在0.5以上,表明全市建设用地结构的区域差异与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发展因素和政策规划因素有密切关系,其中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更加显著。
  3.成都市建设用地结构时空演变特征
  (1)成都市建设用地结构信息熵、均衡度和优势度分别由1996年的1.15Nat、0.64和0.36变为2010年的1.09 Nat、0.61和0.39,始末两期相比,成都市建设用地结构信息熵、均衡度略有下降,而优势度略有上升;从空间各区域来看,主城区、近郊区建设用地结构信息熵呈下降趋势,而远郊区呈上升趋势,其中,近郊区下辖各区域信息熵变化表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特征。(2)城镇建设用地和交通运输用地结构性属于增长性结构,其中城镇建设用地表现出显著补给效应;农村居民点用地、采矿用地、水利设施用地和其他建设用地属于衰减性结构,其中农村居民点用地和采矿用地表现出显著挤出效应。(3)各地对不同类建设用地竞争力以及各地不同类建设用地变化速度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
  4.成都市建设用地结构与社会经济发展耦合协调评价
  (1)全市各区域建设用地结构-社会经济发展系统协调发展水平总体偏低,主要以建设用地结构调整滞后型为主;建设用地结构-社会经济发展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异规律,整体呈现从主城区向远郊区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度逐渐降低,趋于不协调。(2)1996-2010年,成都市建设用地结构-社会经济发展系统间的耦合协调度总体呈现良好的上升趋势,具体从1996年的0.11上升至2010年的0.88,实现了从社会经济发展滞后型严重失调向建设用地结构调整滞后型良性协调转变。(3)1996-2010年,全市建设用地结构-社会经济发展系统耦合协调度空间集聚性不断减弱;主城区建设用地结构-社会经济发展系统耦合协调度没有明显改变,仍表现为热点区域,近郊区两系统耦合协调度有所下降,而远郊区有所上升,表现出截然相反的变化趋势。

著录项

  • 作者

    谢汀;

  • 作者单位

    四川农业大学;

  • 授予单位 四川农业大学;
  • 学科 土壤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邓良基,高雪松;
  • 年度 2015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F299.232;
  • 关键词

    城市建设用地; 社会经济; 空间布局; 资源利用;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